1917年,北京大学迎来了一位新校长。这位新校长的身份可不简单——他十七岁考上秀才;22岁考中了举人;25岁,就又考上了进士。这样一个人,按说思想应该很刻板保守吧?恰恰相反,他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接触西方先进思想的人,还组建了清末最早的革命团体之一的光复会;之后,他又成为了孙中山革命时的左膀右臂;民国建立以后,他又成为了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
他的名字叫蔡元培。在北大当校长期间,蔡元培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兼容并包”,他完全改变了中国大学的教育气质,为北大保护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同时塑造了一大批先进的青年俊杰。
蔡元培还把自己的“教书育人”的理念,带到了家庭生活中,所以,除了是北大校长外,蔡元培也是一名“育儿高手”。
在他的培养下,他的儿子蔡柏龄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在电磁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蔡柏龄在法国读完书之后,就一直旅居法国,从事科学研究,但始终没有更改国籍。他行事低调,很少在媒体上公开露面,以至于咱们中国人,对这位物理学家知之甚少。
蔡元培先生的另一个儿子蔡无忌,同样也很厉害——他是新中国著名的兽医学家,对新中国消灭牛瘟做出了突出贡献。
另外,蔡元培的女儿蔡威廉主攻的是油画,在三十年代,她是我国顶级的油画画家之一。比较可惜的是,她早在1939年便因病去世了。
总的来说,蔡元培的几个子女,都非常优秀,在各自的领域,都成为顶级的人。那么,蔡元培一边要搞革命,一边又要当教育总长,还要当大学校长,蔡元培到底是如何在高强度的工作当中,把子女教育得这么出色的呢?
在教育孩子方面,蔡元培有一个基本的教育观:“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修养呢?
蔡元培在当教育总长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叫做“五育并重”的观点,也就是要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个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是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
在这里,“德育”指的是,将中西方先进的伦理道德融会贯通,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北大当校长时,蔡元培教导学生,既要多接触中国传统道德准则,又要多接触西方的先进思想。所以,在当时的北大,既有辜鸿铭这样代表着旧道德、儒家思想的“清朝遗民”,也有刚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坚持自由主义的胡适,还有思想激进前卫的鲁迅、陈独秀等人。
这些人的性格不同,观点各异,但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可以最快地接触并掌握世界上最新、最广泛、最先进的思想,然后再加以思辨性地选择,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智育”指的是,通过读书和学习,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开发自己的智力。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我们更重视文科教育。到民国初年,这种局面仍然没有被打破。
但蔡元培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养,专门聘请了大量的理工科人才。比如,他先是任命国内第一个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夏元瑮先生,来做理科学长;又请在矿业司任地质科长的丁文江,主持开创地质学科。
大家要知道,当时的爱因斯坦才刚刚提出广义相对论,蔡元培就已经开始在北大中向学生们介绍这门学问了,作为一名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前清进士,他能做到这一点,真是非常了不起。
在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智育”的时候,蔡元培也别具匠心。比如,蔡无忌从小就喜欢小动物,但当时国内并没有多少研究动物的专家,所以,蔡元培就把他送到了法国去学习兽医学。
此外,在“体育”方面,蔡元培认为,传统教育重文轻武,导致中国人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在应对外敌时,往往占劣势,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培养孩子强健体魄和尚武精神。
1917年5月,年轻军校教官白雄远来到北大,成为北大的体育教师。同年,北大举行了第一届运动会、成立体育会,不久又成立技击会。蔡元培听从白雄远的建议,将“体格考察”列入北大招生的条件之一,体育课也成为大学预科的必修课。
1917年7月,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了至关重要的演讲——《以美育代宗教说》。在这次演讲中,他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在蔡元培看来,所谓的美育,就是通过艺术陶冶情操,寻找心灵的慰藉。
为了帮助学生们学会欣赏美、学会陶冶情操、学会告别空虚,他亲自给学生们开设了《美学》课程。1918年,在他的支持下,北大开设了国文课、英国文学课、哲学课。他还鼓励学生成立各种社团,比如哲学会、学术演讲会、雄辩会、新闻研究会、音乐研究会、画法研究会,等等。为了推动学生社团的发展,他还经常请各种知名人士来指点学生,比如,音乐研究会就请来中国首位音乐博士萧友梅担当导师;画法研究会先后请来陈师曾、徐悲鸿等人做导师;著名记者邵飘萍,则于1918年11月应邀来北大,每周为新闻研究会的学生做讲座。
在家教育方面,蔡元培用的也是同样的方法。比如,她的女儿蔡威廉喜欢绘画,他就带着女儿去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国家游学,让她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名画名作。
最后说下“劳育”,它指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蔡元培认为,“为贫而役,本非可耻”,因为经济原因而参加劳动,有什么可耻的呢?所以他非常鼓励学生们积极劳动,多参与社会实践。
与此同时,他也非常鼓励普通的劳动者来北大学习,所以,他在北大开设了夜校,让附近的工人晚上来北大上课。这样一来,工人们能尽可能地学到知识,学生们也有机会多接触工人阶层。
作为家长,我们能从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方法中,学到哪些经验呢?
首先,在德育和智育方面,要做到中西结合,文理并重。
许多城里面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会把孩子送到各种“国学班”。通过国学班学习,能提升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但是,仅仅学习国学知识,还不够全面,只有在了解国学的同时,多接触西方的思想和学说,知识体系才会更加全面,视野才会更加开阔。
也有经济比较富裕的家庭,从小就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完结接受西方的思想教育,等孩子读完大学回国之后,却发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跟社会有点格格不入。所以这两种极端的、非此即彼的做法,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不利的。
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并没有一味地给孩子灌输某一种思想,而是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接触各种思想的机会。所以,在北大的课程表里,既有传统的儒学、国学教育,也有西方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教育。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给孩子更多比较、选择的机会,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作为家长,可以多带孩子读一读书。无论是传统的思想精华要学,还是国外先进的理念和知识,我们都要有所了解。
在智育方面也是如此,最好做到中西结合、文理并重,不要逼着孩子只学英语,而忘了数理化的重要性;也不要一味地逼着孩子只学数理化,而忽视了语文和历史方面的教育。
其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体育、美育也要兼顾,要协调发展。
对中国家长来说,体育和美育,也许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两大教育模块了。绝大多数家长,都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智育和德育,反而对孩子的身体素质、体育兴趣,以及孩子对艺术的欣赏能力、洞察力,基本上不闻不问、不管不顾。
这就导致,孩子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等好不容易上了大学之后,觉得自己一下子“解放”了,除了玩游戏、睡觉之外,再也不想去寻找其他的兴趣爱好。你如果走到大学里面看一看,你就会发现,许多学生除了玩游戏就是睡懒觉。但正常的孩子,在大学阶段,除了学习和睡觉,除了学习,他们还会进行体育运动,比如篮球、足球;或者是在文学艺术上,读读书,学学画,欣赏下画展。
所以,要想让孩子们未来能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并且在体育和艺术等方面,能有一些成绩。那么,体育和美育,就必须要从小抓起。其实做起来也很简单,比如父母可以带孩子多去散步、跑步;多去读书、学会欣赏和品读文学;多去画展看看画和体味大自然,等等。
最后,在“劳育”方面,家长要学会让孩子在参与劳动的同时,多接触各个行业的劳动者。
绝大多数家长,都会让孩子适当地做一些家务,体会父母照顾家庭的艰辛;有些家长,还会让孩子在暑假时出去做做兼职、打打零工,体验体验赚钱的艰辛。
我们从蔡元培的教育理念中可以看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尽可能多带孩子去接触接触各个行业的劳动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仅仅让孩子做家务、打零工,他们只能体会到劳动中艰难的一面,但让他们多接触劳动者,他们能收获更多的思考:比如,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世界里,不仅仅有艰辛,还有乐观和积极;不仅仅是在过好当下,他们也有梦想……
总而言之,蔡元培的“五育并重”理念,告诉我们要想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一个也不能少。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件:有一个叫做汪佳晶的年轻人,24岁,在日本留学五年。在留学期间,他从不勤工俭学,没钱了就找母亲要。母亲也很“假大方”,每个月至少给孩子7000元生活费。但汪佳晶的家境比较一般,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无奈之下,母亲只能四处举债。可最后,母亲竟因为拿不出钱,被一手养大的儿子在机场连捅9刀。到底是什么,让孩子把屠刀伸向了自己的母亲呢?
其实汪佳晶就是典型的“五育”发展不健全的孩子。他长期留学日本,按理说知识文化水平应该还不错,可是,由于父母过于溺爱,他从小没有劳动过,不懂劳动者的辛苦,他的眼里只有钱,对其他的一切毫无关心,人很冷血。所以,只知道培养孩子的智育是不够的,要注重孩子的道德精神、身体素质、品味修养、劳动素质等的培养。而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父母都忽略了这一点。
蔡元培先生“五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我们从蔡元培的教育经验中可以学到三点:第一,在德育和智育方面,要做到中西结合,文理并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体育、美育也要兼顾起来,协调发展;最后,在劳育方面,家长要学会让孩子在参与劳动的同时,多接触各个行业的劳动者。
蔡元培说:“所谓习惯者,非必写字、读书,然后谓之教育也。扫地亦有教育,揩台亦有教育,入厨下烧饭亦有教育。总之,一举一动,一哭一笑,无不有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小事来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劳,会让孩子进步地更快,发展得更全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