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她就包办了我生活里所有事,包括我每天吃什么,做什么,交什么样的朋友,看什么样的书,方方面面。 虽然偶尔觉得不舒服,但基本上我还是全盘接受了。因为我担心,如果我不听她的,她就不要我了。 每次我跟别人讲,她们都会说让我独立,摆脱我妈的控制。 可是,她付出了那么多,我做不到离开她,只能当是上辈子欠了她。 现在,我的小孩要出生了。 我很怕,变成我妈妈那样,爱到让孩子窒息,但如果,我少爱他一点,会不会他又因为缺爱不幸福呢。我不知道要怎么回答她。 这种爱和伤害在代际间的传递,到底要怎么打破? 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最近和共读班的小伙伴一起看了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或许能给大家一些些启发。
这本书用心理学去分析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在家庭中减少对家人的伤害,活出独立自主的人生。 里面的方法未必能当做模板照搬,但如果能从里面获得一点改变的勇气,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都能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爱自己和家人。 今天小乐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的一些精彩内容。 01 请选择适合你的恋人而不是父母的替代品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 许多人选择恋人时,没有把对方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看待,多数时候都是选择了一个“理想的父母”,这里的“理想父母”是相对于我们童年的现实父母而言的。 恋爱的蜜月期,恋人会扮演彼此的理想父母,因为我们潜意识中都会知道对方需要什么。 一旦过了蜜月期,两个人的距离近到不能再近时,我们就会将恋人当作现实父母,以前对现实父母的那些不满,现在会转嫁到恋人的头上。
在转嫁时,我们就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孩子。恋人越爱我们,我们越不讲道理。 到最后,因为恋人不再能满足你的投射和期待,关系就走到了尽头。如果没有将恋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来理解、来尊重,那不管谈多少次恋爱都很难从关系中获得满足感。 亲密关系的建立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你永远无法完全左右另一个人。 只有当你认识到对方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意识到恋爱不是占有,建立亲密关系需要两个人一起努力的时候,才算踏出第一步。 02 陪你一生的是配偶不是孩子龙应台在《目送》这篇散文中有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们从呱呱坠地,到一步步离开家,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拒绝分离,就等于拒绝成长。
作为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成为你自己”,这是做父母最应该做的一件事情。
孩子不是父母的答案,父母的职责只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作为子女,不管你多么敬爱父母,你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你自己的生活。
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这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把最多最好的物质或者资源留给配偶。
当孩子或者老人需要照顾的时候,我们自然要做我们应该做的,但我们要懂得是,配偶才是那个陪伴终生的人,才是我们的心灵上的寄托。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里的NO.1,这样的家庭关系才健康。
03 你的人生问题孩子不是答案现实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的心理需求往往是错位的。孩子们: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不读书了。” “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一流的大学。” “我爸妈都是老师,我考得好是理所当然,考得差是他们教得不好,所以我不敢有半点差池……”父母:
“我自己过得很苦,当然希望他能好好学习,才不要像我这么苦” “我的孩子总不能比我们夫妇学历差吧,好歹我们也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孩子不懂,我不能跟着心软,我还不是为了她好”有多少的成年人对生活的焦虑和压力,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重的压力。 家长经常说为了孩子好,但往往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而不考虑孩子的需求。 在这场成长竞赛中,家长的投入也很大,结果如果让家长满意,比如孩子考了好大学,找了好工作,背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可能被忽视,如果家长投入巨大,也没有期待中的结果,家长又很容易崩溃。 面对这种“双输局面”,家长要怎么改善呢?书中提到了几个方法,核心其实就是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1.给孩子空间 :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也是,成长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 2.自我成长: 如果父母自己也在成长,他们就不容易对适应社会产生恐惧和过分的焦虑感。并且,如果他们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成长,就不会动辄干涉孩子的成长。 3.进化爱的方式: 父母应该进化爱的方式,从以前关注物质的方式中脱离出来,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家长不应把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生活的挑战和问题,请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陪着孩子一起面对。 04 活出自我从学会理解家人开始 家庭之所以成为伤人之所,让彼此之间的理解变得越来越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的坐标系出发,去推测、 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的差异,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种被 “看见”的力量,从我们的真是需求出发,问问自己需要什么。家人只需要给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即可,其他都不要做。 只有这样,在我们的成长中,才会让我们形成一个丰盛而灵动的自我,这个自我不会以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不会为别人而活。 不管是父母孩还是子女,我们最终都只能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的附属品。如果曾经被童年伤害,或许这本书能给你一些改变的方向,如果想要打破这种循环,这本书或许也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就像共读班的小伙伴伶俐说的:“ 作者没有强调为人父母应该要怎么做,但处处提醒了我们,想要做个好父母,首先需要做好的是我们自己,只有好自己,才有好父母,那样也才有好孩子。作者从成年人的生活状态里找到事件发生的起因在童年和父母,可能不是所有人都会这么认同,但我觉得绝大部分还是有影响的。书中简单直接的生活中的例子,可以提醒我不要成为这样的人,也不要我的儿女成为这样的人。”
初次当父母,我们也是一边治愈自己,一边和孩子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