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72/365天
今日阅读《韧性》
——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
作者:张晓萌 曹理达
第一部分 飞轮中心:韧性
第1章 何为韧性,何以坚韧
持续两年多的疫情,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明显的疲惫感和倦怠感。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显示,到2030年抑郁症将比癌症、中风、心脏病、战争或意外事故引发更多的过早死亡和多年疾病。因此,每个人都需要进行心理状态的修复和治愈,如同提高免疫力来对抗病毒一样,心理免疫力的提升刻不容缓。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强大的心理能力的重要性,这种心理上抗打击和恢复的能力就是心理韧性。心理韧性的打造,不仅是我们战胜疫情和逆境的必备武器,更是人生持久精进的动能所在。
一、韧性的定义。
韧性原本出自物理学的概念,表示材料在塑性变形和破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韧性越好,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
美国心理学会将心理韧性定义为“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即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
二、韧性的特征。
1.韧性不止于“减负”。
韧性越高的人,越能够快速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恢复到平和与积极的状态。但韧性绝不仅仅是负面情绪的调节器。一个高韧性的人是一个整合的个体,是一个有高度协调能力的人,是一个能和压力共处的人。
2.韧性不止于“归零”。
在遭遇挫折之后,人的状态大致分为三种。一种像高空坠落的鸡蛋,掉到地上就碎了,全无恢复的可能;一种像纸团从高处跌落到地面并不会受损,而是仍保持原状,但也就此“躺平”,第三种人像乒乓球,被摔向地面后不仅不会破损,反而会弹得更高。在不利事件面前,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状态是碎成一摊的鸡蛋,至少要成为纸团,最好是像乒乓球那样越挫越勇。
3.韧性不止于“品格”。
韧性并不完全是一种天赋,而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提升。
4.提升韧性不等于死扛,而是主动的应对。
打造韧性不是被动的等待,让时间冲淡一切,而是人们从逆境中快速恢复,主动利用自己的可用资源,向内重拾信念,向外寻求社会支持的过程。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韧性训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容的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极端情境,从不确定性中受益。
5.提升韧性不等于吃苦,而是科学地“寻乐”。
心理韧性的打造,不但不是自讨苦吃,反而是要寻乐,积累更多的积极体验。
具有韧性的人不仅能够让自己在遭遇逆境时从负值反弹回零度,以确保在不利事件或灾难中不受伤,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迅速恢复正确的心智认知,使自身达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6.提升韧性不等于习惯养成,而是系统地改变认知和行为。
韧性的提升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我们常说的“水滴石穿”,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在于连贯性目标的恒定,是许多个微小的习惯形成的合力。
更为重要的是,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行为改变离不开认知改变。
7.提升韧性不等于自修,而是在关系连接中共同精进。
我们很容易将从痛苦中恢复、身心灵的修炼看成纯粹个人的事情。但人是有很强的社会属性的,我们一天中主要的时间都是在与他人无处不在的互动关系中度过的。所以,在关系链接中提升韧性是必经过程,也是韧性从个人传导给他人和组织的价值所在。
三、“韧性飞轮”模型。
韧性飞轮的模型是以韧性为轴心,三个重要的“叶片”分别是觉察、意义和连接。其中“觉察”指的是自我意识层面的综合认知,即个人与自己的关系;“意义”指的是个人与世界的关系;“连接”则是指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让韧性飞轮转动起来的动力来自行动,这种行动叫做“持续小赢”,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小的成功,积少成多,滴水穿石。
飞轮的三个叶片共同联动且相互促进,这意味着无论从哪个环节进入,只要使用正确的方法助推,每个要素的精进都会启动韧性飞轮的一个叶片,同时让其他两个叶片也转动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