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行李箱看哭了,他们竟放了30斤煎饼,20斤大米,数不清的鸡蛋…”
这是春节后,父母为外出打拼子女准备的行李箱。文章感动了朋友圈无数的人。
给得了金钱,却给不了陪伴!
这是多么无奈的现实。
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a.基数大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 人,占13.26%,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 人,占8.87%。
b.增速快
同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
c.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a.国外养老模式浅探——美国
b.国外养老模式浅探——欧洲
c.国外养老模式浅探——日本
d.国内养老模式浅探——香港
e.国内养老模式浅探——台湾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结构造就了不同的养老方式。
中国基本是反哺的模式,强调“孝”的观念。
父母养育了自己的孩子, 待到自己老了, 孩子反过来赡养父母的双向循环养老模式。
而西方的叫做接力模式,西方文化以人的自由平等为最高价值。
即父母抚育子女,子女继续抚育后代,老人则被推向社会的一种单项循环养老模式。
国内目前的养老地产模式
不管采用的哪种模式,国内目前的养老盈利模式无非两种:一种是卖房,一种是卖卡。靠运营过上“好日子”的企业几乎没有,而更多的还是需要政府的补贴。
养老优惠政策
究其原因:中国社会未富先老。
养老新思潮
寺庙养老
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琅口镇镇头村村北的红山山顶,吉祥寺像被一艘绿海包围的白色小舟。
它已经在闽西北的山区中孤独地漂流了17年。这座藏于深山的佛教寺庙因面向社会免费收住老人,从默默无闻变成福建佛教界的明星寺院。
但因为政策原因,这样的模式迟迟未能得到复制。光靠社会的善款是不足以支撑起中国如此之大的养老需求的。
养老院遇到幼儿园
在美国西雅图西区,一家名为“圣文森特老人中心”(Providence Mount St. Vincent)的养老院就为老人们请来了特殊的护理员: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的孩子们。他们彻底改变了老人们的乏味生活。
老人拥有丰富的生活智慧和经验,如果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将是社会的一大损失。而把养老院和幼儿园开在一起,是一个让老人再次融入社会的伟大案例。
有数据则显示,截至2015年,全美有大约500个养老院+幼儿园联办场所。
但是在中国,受制于老年人文化程度和幼儿家长的保守观念,这样的案例还是凤毛麟角的。(武汉的童心苑养老公寓和南京的锁金村第一幼儿园)
保持一定距离,适度得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让老人和孩子保持各自的习惯,也许更容易接受。
抱团式养老
来自美国的这四对夫妻,是认识超过20年以上的好朋友。孩子们长大后,他们就买了一块地,建了四座小房子,住在了一起。
爱人在身边,朋友在隔壁。就算老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生活在乡村,虽然看起来很美。
但是因为国内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注定了这样的模式只是小众的。
同居式养老
德国姑父前年去世,只留下姑妈一个人守着一间大房子过生活。姑妈虽有个儿子,但在德国,子女结婚后一般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
一天早晨,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推门走了进来,一进门就大声说:"施密特,我们‘同居’吧?"姑妈高兴地说:"好啊,我也正有此意呢。"之后,他们又高兴地说了一会儿话。
在德国,除了老人与老人之间"同居"外,一些心态年轻的老人还喜欢与年轻人一起"同居"。德国的出租屋很稀缺,房租也贵得吓人,青年人普遍遭遇"找房难"。
于是,一些老人甘愿把自己的房子低价或免费提供给年轻人和他一起住,但前提是年轻人必须承担部分照顾老人的义务,比如,陪老人聊一会儿天、打扫花园、外出采购,等等。
这种模式在大城市是值得推广的,年轻人刚开始工作,面对高房价带来的高房租,有点力不从心。但因为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好个秋。
不管你处在生命的何种阶段,
你正在衰老,你终将老去!
也许养老这件事,该提上你的议事日程了!
注:特别感谢我原来的团队做的养老分析报告
另附上《Present Perfect》,一部很有意义的纪录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