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大秦赋”,里面有些六国的人会说“秦人不过是养马的人”。好奇心驱使百度搜索了一下,秦人的发展历史。仅仅是为了增加一下自己的见解和知识面,也同时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秦人一词狭义为陕西人简称,因秦国故地包括陕西关中以及甘肃天水、陇南、陇西地区,更是秦国崛起之地,《史记》:“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
起源于东方:
根据“清华简”的记载,秦人的祖先是居住于东方的华夏部族的一支,为今现在山东一带。 嬴姓的远祖是少昊。少昊是远古时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贵为“三皇五帝”中“五帝”之首。少昊在嬴水之滨出生而得嬴姓。柳明瑞考证,嬴水就是流经今山东莱芜的嬴汶河,也就是奄国一带。
秦国是在与戎人的战斗中发展壮大的。秦人是来自中原的华夏族,他们的祖先因养马有功,得到周王重视,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戍边。周平王东迁时,秦襄公护驾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岐山以西土地,下令说,秦人如果能赶走戎人,收复的土地就归他们。从此,秦人与戎人进行了长久惨烈的拉锯战,逐渐收复西周故地和遗民。
到秦穆公时,秦国强大起来。秦穆公励精图治,四处招揽贤才,“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重用这些谋臣武士,使得秦国“并国二十,辟地千里,遂霸西戎”。
陆浑戎是戎人中强大的部族,秦穆公吞不下这块硬骨头,就想把他们逼走,但把陆浑戎安排到哪里去呢?恰在这个时候,秦国与晋国发生了冲突,晋惠公被秦军俘虏,于是秦穆公就打起了小算盘:把陆浑戎踢给晋国。晋惠公是历史上著名的背信弃义的国君。他是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重耳的弟弟,因被迫害,他和重耳都被迫逃离晋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晋惠公得以回国继承国君之位,他曾向秦穆公承诺:“如果得以回国,愿将河西之地割给秦国。”但如愿继承国君之位后,却拒绝割地。
不久,晋国受灾,晋惠公向秦国求购粮食,秦穆公派遣大量船只往晋国运粮,从秦国都城到晋国都城,运粮船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
第二年,秦国受灾发生饥荒,向晋国求购粮食,却被晋惠公拒绝,并且乘机派兵攻打秦国。秦穆公怒不可遏,熬过饥荒后,第二年就发兵攻打晋国。两国在韩原交战,晋惠公对内对外皆背信弃义,尽失人心,一战而败,他的马车也陷于泥淖,被秦军追上活捉。说起来秦晋还是亲戚,晋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夫人,经夫人说情,秦穆公放晋惠公回国。尽管史籍上没有详细记载,但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放晋惠公是有很多条件的,相当于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签了一个“不平等条约”。晋惠公回国当年,将晋国河西八城割给秦国;第三年,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为质;第七年,接纳陆浑戎整体东迁。
陆浑戎为什么会接受秦晋的安排?这个史书无载,但想必是在秦军兵威之下,不得已而为之。一个部族整体迁徙绝非易事,所以陆浑戎东迁在晋惠公回国七年后才进行。从后来陆浑戎国君驹支的回忆看,这是一场艰辛的迁徙。100多年后被晋国灭掉。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当时秦国地广人希,三晋人多地少,民众田地缺乏。因此商鞅建议秦孝公对外来移民采取优惠政策,将三晋民众招来秦国,以便开垦荒地。 [4]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期以后最为强大的国家。虽然后来商鞅被车裂而死,新法却并未废止。
司马迁将商鞅变法的内容概括为:“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具体如下:废除井田制,准许买卖土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取消贵族特权,废除“刑不上大夫”;奖励军功,即使是奴隶也可以因军功恢复自由身,而贵族没有军功者不授爵位;厚赏重刑,建立连坐制度,对耕织、作战、告奸有功者施以厚赏,对那些私相斗殴者、不积极外战者、懒惰贫穷者、隐匿犯罪者加以重刑。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富国强兵、称霸天下。
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秦始皇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兼并。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一统天下的卓越成就。因此没有任何事情是一蹴而就的,看了“大秦赋”每一代的君王都是为了一统天下的努力,励精图治,兢兢业业,远比其他六国更加奋发图强,广招人才,加强军事训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