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4·时间“成本”核算

作者: QueenaLuo | 来源:发表于2019-02-05 23:46 被阅读4次

【《奇特的一生》·day4】

新年快乐哦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2月5日。

【R-阅读原文】

P45

我浏览了他《论生物学中运用数学的前景》一文的手稿,在最后一页我看到了这篇论文的“成本”:

准备(提纲、翻阅其他手稿和参考文献)

14小时30分

写29小时15分

共费43小时45分

共8天,1921年10月12日至19日。

看起来,早在1921年他对时间统计已经研究停当,可以准确地算出每项工作的时间消耗。

他做时间统计,也善于做时间统计。

有些作者在稿子上注明完稿日期。写上具体日子的较为少见;写明从几日到几日的,那就更少见了。至于用了多少小时,我是头一遭见到。

柳比歇夫的每篇论文,都有“成本”核算。这个核算是怎么做的?原来根本没有专门做过什么核算。他的时间统计法仿佛是一台计算机,自动提供了数据: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写一封信,不管干什么,每道工序的时间都算得一清二楚。

【I-重述信息】

来来来……我们今天继续来阅读《奇特的一生》,今天的内容来自书中第45页,在开始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前两天的内容吧,柳比歇夫时间记录做了56年,其中经过21年不断实践和记录,把时间记录的方法和形式完善起来。从今天的片段内容可以看到,柳比歇夫时间记录功力的两个方面:

第一层,21年中,柳比歇夫用5年已把时间记录做得很溜了,能精确的计算每个事项的时间成本,而且善于做时间统计,比如他写《论生物学中运用数学的前景》手稿用时跨度8天共43小时45分,其中准备阶段14小时30分,写29小时15分。

第二层,除了事项的总耗时,他还能把每道工序耗时都计得一清二楚。

柳翁为啥分工序记录时间?从这个点上,我看到了他对自己每项工作的掌控,清楚每个思想状态的转换。那分工序记录时间有什么好处?

1.帮助更有方向的改进。比如我完成当前这份作业共用时1小时40分钟,其中准备用时10分钟,思考用时1小时10分钟,写作20分钟。如果没分开计算,只知道这次用了1h40m,希望下次效率更高一些,那么便不知道具体该从哪个环节下手了。

2.更好的感知自己状态的切换,同时能更好的对每个状态做对比和分析。比如今天我进入思考状态需要10分钟,上次是需要15分钟。

【A1-联系经验】

自从学习时间管理以来,曾经用过多种工具记录时间,记录的都是一项活动的总时长,统计也仅限于我在某一方面投入的时间是多少,有时是对比同一项活动不同时间段的耗时,比如审核报告,20181224的用时是20分钟,20190118的用时是8分钟,找出差异的原因。可从没分工序计算过时间成本。

【A2-规划应用】

记录时间的意义是什么?或许通过从今天的片段开始寻找吧,崔律让大家思考核算“成本”的意义或作用是什么?或者说,为什么要核算“成本”?这难道不是记录时间的主要意义吗?

时间成本核算作用将是作为日后每项活动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等控制的参考,对我们日后的活动安排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成本”核算,计算出每项活动的实际时间消耗,可以反映预估与执行的差距,另外还可以利用成本资料,将活动与活动进行对比分析,查眀过程中的优点与缺点,采取措施,改善做法, 促使自我效率提高。

因此,第一步,找出自己进行时间成本的意义。在于我来说,我做统计和时间成本核算是为了改善什么?主要希望它能产生什么效用?

第二步,分工序记录时。这个将放入我的将来也许,鉴于目前时间记录的方式方法还在试错中,分序记录最快也是一个月之后再试行,先完成再完美。

崔律阅读指引:

思考:核算“成本”的意义或作用是什么?或者说,为什么要核算“成本”?

(如果在日志中已回答这个问题,此处可无需重复回答;若没有的话,可写在这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ay4·时间“成本”核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iv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