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斯科特·派克(Scott Peck)是美国著名心理医生,他有一本经典的书,叫《少有人走的路》。在书里,他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年轻的时候,因为责任心太强,他总是把工作日程表排得满满的,别的同事每天下午4点半就下班了,他却要接诊到晚上八九点。这样,他老婆抱怨他不回家,他也很疲惫,有很多怨言。有一天,他就去找他的主任医生商量,问能否安排他几周不接来访者。主任医生听完他的抱怨,同情地说:“哦,我看到你遇到麻烦了。”他很感激地说:“谢谢您,那您认为我该怎么办呢?”那个主任医生又重复了一遍,说:“我不是告诉你了吗?你现在有麻烦了。”派克很生气:“是啊,我是有麻烦了,所以才来找您啊,您认为我该怎么办呢?”
主任却说:“好好听我说,我只和你再讲一遍,你要认真听好:我同意你的话。你现在确实有麻烦了,你的麻烦跟时间有关。是你自己的时间,不是我的时间,所以不是我的事。"
如果你听到一个领导跟你讲这种莫名其妙的话,估计你也会生气。当时派克医生就气得要命,觉得这个主任简直不可理喻。可是三个月后,他忽然就认识到了:主任说得没有错。我的时间是我的责任,如何安排时间应该由我自己来负责。花更多的时间接待来访者,这也是我自己选择的结果。
感
第一次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感觉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到底在表达什么?当遇到困难,询问别人一个解决方法,这不是再正常不过了么?可是主任医师的回复,他到底在表达什么?这个故事读了不止一次,直到最近才开始有些明白,提问的人和倾听的人,到底在扮演着什么角色。作者之所以向主任医师去抱怨,是因为他在逃避本该由他自己做出的选择,他去抱怨的期待是希望主任医生能够为他解决这个问题,他期待着主任医生为他做决定,从而避免自己去主动做出这个选择。而主任医生看破了作者提问背后的期待,所以干脆直接指出了这个问题,“你遇到了麻烦”。逼迫作者自己去反思自身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我相信,如果不是因为作者本身就是心理咨询师,他的主任医生可能会采取另外一种更为缓和的方式,去引导。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即便作者是心理咨询师,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不可避免的陷入到思维困境中去,觉得自己没有选择,期待别人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更何况是我们没有受过这种反思维训练的普通人呢?
思
就如同在生活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外部归因一样,“什么都是别人的错”,一个人处的时候,都觉得自己脾气还行,根本无法想象有两个人时,情绪暴怒时的可怕样子,不自觉地外部归因,不自觉的寻求后退之路,毫无察觉的逃避问题,说来奇怪,从开始听到逃避问题这四个字开始,到自己会在语言表达中加入,到如今对于“逃避问题”,开始去体会背后的复杂心理,此心虽然一样,可是一切都早已不同。在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无论我们觉得自己是有选择,还是没有选择,这都是我们的选择,甚至不做出任何回应也是一种选择。所以关于能否改变,首先认识到的问题应该是,你其实一直都有选择。无论何时,当你告诉自己你不行的时候,就已经做了选择;当你用拖延躲避工作压力的时候,你也已经做出了选择。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取决于问题的痛苦程度有多严重。
行
最后给出一个常用的思考技巧: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咨询室有一个三面柱,一面刻着“我很可怜”,另一面“别人很可恶”,还有一面刻着“怎么办?”,他会去询问来访者,“你选择谈什么?”
如此,我们都可以这样问一下自己,面前也有一根三面柱的话,你会怎样选择呢?
面对日更文,心里还是很担心自己无法完成,不知道是否该去选择继续还是放弃?可是当有了上面三个思维角度的时候,会更加倾向于最后一个提问,如果我真的担心无法完成,那么该怎么做呢?这个怎么办就是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词,会引导我再次回归行动的路上来。
希望这个方法,对你也会有益处。
1000天日更文,第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