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因比于1927-1928年开始着手写作,并在1934-1961年出版了12卷本的《历史研究》。汤因比所处的年代正值西方世界殖民全球的顶峰时期,彼时西方文明中心论正大行其道。作为英帝国一份子的汤因比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19、20世纪短暂的西方文明辉煌时期,而是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以及全球,在二三十种文明当中来回穿梭徘徊试图寻找出文明兴衰的缘由。
虽说汤因比这种总结归纳的历史研究方法饱受争议,但是历史学科不同于诸如数学、物理、化学那样严丝合缝的研究论证,人物、环境、气候等众多变量交错其中致使历史的走向带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汤因比的这种跨越国家、民族试图以文明为单位进行的历史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勇敢的尝试。
下面就与各位一起审视一下汤因比在书中的一些主要观点。
一、文明中心论是世界范围内的误解
汤因比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方文明中心论大行其道的年代,但是他的观点却与主流观点相悖,认为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误解。像古代的犹太社会、希腊文明、中国社会等都有着类似的观点,犹太人的《旧约圣经》将自己称为上帝的选民,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虽然名为“历史”但是描述的却主要是希腊文明周边的军事、政治情况(希腊与波斯帝国的战争史),而“中国”这个自西周时期就出现的词汇本身就蕴含着文明中心、世界中心的意味。
帕特农神庙二、文明的发展是静态与动态交替循环的过程
文明发展的动力历来有着众多的说法,有制度决定论、文化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等等。每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却都有着众多无法解释的地方。技术决定论无法解释同样拥有火药、炼铁、造船技术的东西方世界却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出了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态,制度决定论的问题则是难以有一个恒常、准确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制度的好坏,文明决定论则更加虚无缥缈、难以定论。
汤因比的观点则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是制度、经济、文化、技术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作用又受着动态与静态交替循环这个规律的支配。静态是指一个文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包括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等众多方面,典型的代表就是“城市定居文明”。汤因比认为高度组织的静态文明虽然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是长期来看会导致的文明的固化、停滞不前。而同时期的动态文明(如游牧文明)则保持着高度的流动性与机动性,具有更大的活力,历史上的古罗马帝国的崩溃(日耳曼蛮族的入侵)似乎是对观点的佐证。
小评:但是汤因比这种动态文明取代静态文明的观点,却很难解释我们这个历史上多次遭受游牧民族侵袭却数千年屹立不倒的华夏文明,华夏文明与周边少数游牧民族的关系用吸收与被吸收这方式形容更加贴切。
三、主动权的丧失会带来替代能力的发展
盲人的触觉、听觉远强于常人,聋哑人的肢体表达能力十分发达。个体如此,群体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例如罗马人全盘接收了被征服者希腊人的宗教,中东地区虽是罗马帝国疆域但是其中诞生的基督教却最终发展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流离失所的犹太人在长期主动权丧失的情况发展出了高度的商业文明,其整个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聪慧、强悍、坚韧的犹太民族诞生了众多像马克思、爱因斯坦、佛洛依德这样的伟大人物。其他民族长期的歧视和压迫促成了犹太民族强大的文化传统以及精神凝聚力,在间接上导致了犹太复国主义思潮的产生,并最终促成了现代以色列这个国家的诞生。
四、技术进步是文明发展的结果
通常的观点认为技术的进步会带来文明的发展,但是历史学家们的观点正好相反。历史学上的技术进步是指群体性的应用层面的巨大进展,即是指技术在社会层面的广泛应用。例如瓦特对于蒸汽机的改造使得蒸汽机能够适应工业化的发展(即是说工业化大发展的需求在呼唤适应时代需求的蒸汽机,瓦特可谓顺应时势),而爱迪生对于灯丝材料的改良则是对于当时那个即将来临的电力时代的恰当呼应。
1782年的瓦特蒸汽机小评:不过时势的变迁往往不单单只是汤因比指出的这种个人呼应时代的情况,时代并不是飘在天空的虚无缥缈的云彩,而是由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来创造的。单纯的强调时势而忽视个体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表现,时势造英雄,英雄们同样也在创造时势。
五、对年轻群体的压抑会导致体制僵化、文明停滞
决定文明能否建立起来的是某一代人,但决定其能否持续发展的是几代人。斯巴达文明、奥斯曼帝国对于年轻群体多样性的压抑致使文明活性丧失、体制僵化,在时代大变迁的背景不能及时转型最终导致崩解。
六、历史的演变有着节律性
小评:汤因比的这种历史节律性的观点不知是否是受到我们中国历代王朝周期性演变规律的影响。其提出欧洲则具有相同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周期性这一点实在有些牵强,欧洲自与两汉并立的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就再也没有形成过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看似有着统一倾向的欧盟也在遭遇英国脱欧、难民潮等众多危机,欧洲历史发展的周期性似乎是个伪命题。
七、文明的对峙会促进社会的转变
如宋辽两国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军事对峙状态中进行了长期的文化交流,两国都受到对方文化的影响。挑战与应战即是文明的对峙,受到挑战的一方会主动做出应对措施、在潜移默化之中产生微妙的变化。
宋、辽、西夏三国对峙八、文明的复兴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
文明的复兴是指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会以某种形式来重复以前的发展成果,这种重复并不是原封不动的呈现,而是以一种变通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汉武帝时期融合了皇权思想的儒家文明的复兴,拜占庭帝国对于罗马法的复兴和以罗马法为范本编撰的拿破仑法典。
达芬奇小评:汤因比这种文明复兴的观点可以说是对传统延续的另一种解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沿革以及文化传统,一种制度的诞生以及成长需要漫长的时光,立足于本民族的特性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方才是真正可行的道路。
九、未来主义的激进倾向会导致历史的反弹
所谓未来主义是指对过往采取一种抛弃甚至绝对禁止的态度,例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运动、拜占庭帝国的破坏圣像运动。
焚书坑儒 破坏圣象运动汤因比对于未来主义的激进倾向持负面印象,其提到这种激进倾向会导致历史的强烈反弹,但是把8-9世纪的破坏圣像运动与15世纪拜占庭帝国的覆灭相挂钩实在是有些牵强,毕竟两者已经相隔了600年的时间。
结语:全书跨越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试图找出文明兴衰的规律,作者能够摆脱20世纪一时一地的限制从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文明的发展,并总结出了众多观点供后人思考。希望这篇总结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