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历史专题的兴趣源于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系列节目,他对于曹操、刘备、周瑜、诸葛亮等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叙述点评升华了我幼时那种粗浅、直白的史观,整个三国史一通回顾下来发现原来关公的勇武、忠义并不像《三国演义》当中那么神乎其神,民间形象奸诈、狠毒的曹操曹丞相也变得不是那么面目可憎,甚至是一个文能冠绝建安、武能荡平中原的大英雄、大豪杰,而那个在演义当中被活活气死的周瑜在真实历史当中的智谋也并不在诸葛亮之下、勇武之力更是超过了诸葛,就是作为贤君忠臣载入青史的刘备与诸葛亮,他们的真实心境也是值得商榷的。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易中天老师在“三国系列”行将结束之时对于整个时代潮流的梳理,原来曹操灭袁绍、杀孔融,孙权逼死陆逊,诸葛亮贬黜李严,司马家一统天下这一系列事件并不是曹、孙、诸葛等人的义气之举,背后隐藏的是寒族与士族门阀之间的尖锐矛盾,而东汉末年的众多争斗、冲突的根源都可以向上数百年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剧烈的“汉匈之战”。易中天这种对于历史底层逻辑的分析激起了我的兴趣,原来国史当中的那些孝子贤孙、忠义节烈、奸佞宵小的下面原来还隐藏那么多的权利博弈、政治斗争。
邓小平与陈云而杨继绳的《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则让我认识到了中国这个政治体制的延续性,中国会走向社会主义一方面是受到了苏联“十月革命”风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家原本的那种“大一统皇权制度”与社会主义有着诸多的类同之处。而毛泽东那首“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当中的那句“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更是让我认识到如今的中国是“秦汉隋唐元明清”的继承者,经过这一番联系,我们身处的社会、书写所用的文字、口中所说的话语当中都有着孔孟、老庄、商鞅、秦孝公、秦始皇、汉高祖、汉武武、桑弘羊、隋文帝、隋炀帝、宋太祖、王安石、朱元璋、张居正、康雍乾、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等等帝国历代帝王将相以及思想家的痕迹。如此一番联系,那些距离我们一两千年遥远距离的历代人物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并不是只是书本上那些空洞的名词,其实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而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则从经济层面带着我重新回溯了一遍中国历史,其中对于中国经济形态的论述甚至可以说刷新了我对于中国体制的看法。原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一直强调“中国需要寻找自己的道路”的说法并不是空洞的政治宣传,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以及相应的经济根据。中国的体量太大,大到比整个西欧、俄罗斯、美国、日本相加的总和还要大,我们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政治疆域与文明疆域基本重合的国家(相较于破碎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大文明,中国绝对是个异数)。这就决定了过往那种小型人口国家的成功发展模式很难带动中国这么大的体量,这也就回到了那句“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名言了。
邓小平现在回顾八九十年代那个动态不安的时期真是无限感慨,当时的情况是国内先发生了剧烈的通货膨胀以及各色政治运动、外部又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些重大事件,社会主义阵营在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垒当中败下阵来。苏联的垮台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欧美国家加大了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封锁与围堵以期获得全面胜利。如此境况之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的处境可想而知,当时的国家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当中。国内已经泛起了全面收缩、关闭国门的左倾思潮,年近90已经退居二线的邓小平携家人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考察改革发展成果,鼓励全国民众开拓进取、杀出一条血路。当时的情景可以说是敌人已经端着枪堵在了家门口,屋里的人商量着是在屋里面死守还是冲出门去冒着枪林弹雨杀出一条生路。后面的事情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92年邓小平的南方视察在中国掀起了一轮相较于78年规模和程度更加巨大的改革开放,我很幸运的真的杀出了一条血路。
读到这里我就感叹像毛泽东、邓小平这些领导人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在山穷水尽之时仍能跳脱出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去思考一些本质性的问题,并一步步找到国家社会发展前进的道路。
总的来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激起了我对于中国历次或成或败的关键改革的兴趣,让我认识到了中国道路的特殊性,我们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就像那句充满哲学性的三问那样历史学会告诉你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历史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未来学,立足过去、着眼当下、放眼未来你能更清楚看到国家以及个人可能会去往何方。让我们一起在读史的过程中感受复杂的人性、曲折的故事以及探索国家未来的道路。
相关书籍文章推荐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
《邓小平时代》
《显微镜下的大明》
《饥饿的盛世》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明朝那些事儿》
《历史并未终结——在新加坡漫谈中国崛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