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便签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看见感受背后的需要。人们之所以苦恼,并非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人们对事情的看法。——爱比克泰德(Epictetus),古罗马哲学家
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选择,非暴力沟通要我们意识到的是,他人的言行举止或许会激发我们的感受,但绝非产生这些感受的原因。感受源自我们如何看待他人的言行以及我们当时的需要和期待。
当他人通过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方式向我们发出负面信息时,我们可以选择四种不同的方式来接收:
第一种选择是指责自己,将错误归答到自己身上。
第二种选择是指责对方,将错误归答到对方身上。
第三种选择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种选择是关注对方想要表达的感受和需要。
需要:感受的根源
当我们评判、批评、分析或判断他人的言行时,实际上是在用疏离生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
当我们通过评判、判断和想象等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时,他人很容易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并随之启动自我辩护和反抗。我们越能直接说出感受以及相关联的需要,他人也越有可能对我们做出善意的回应。
I便签:
What
对待不中听的声音你如何化解:是觉得是自己的错,还是觉得是别人的错,我觉得我大部分时间冒出来的是后者 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指责对方多于指责自己,然后少数时候才会感到愧疚,觉得是自己的错,每次都在这两种情绪里摇摆,似乎在一个循环里没有第三解,直到读了非暴力沟通才看到还有第三和第四两种对应方法:察觉自己的需求 察觉对方的需求。
Why?
察觉到自己的需求可以看到自己感受背后的话语,可以表达给对方听,察觉自己真正的需求,可以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可以清晰明确的表达出来,而不是用指责,评判,想象的话将对方伤害,既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还将对方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平白伤害关系。察觉对方的需求,可以明白对方需求什么,明白对方愤怒的点在哪里,才不会跟着陷入对方的情绪陷阱里。
How?
在听到指责时,我们可以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的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吗?
而我们想做说这些指责的话时可以将我感到…因为你…这样的句子列出来,尝试改为我感觉…因为我…
比如:
我感到很生气因为你没有吃完饭。
你没有做完作业就去玩,让我感到很愤怒,因为你没有完成我们的约定。
改成:
我感到很生气因为我担心你吃的这么少,会影响健康。
你没有做完作业就去玩,让我感到很愤怒,因为我感觉我说的话,你不听是不尊重我。
Where?
我觉得在听到负面评价时或者打算表达自己的负面感觉时,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将感觉及背后的需求说出来,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善意。
A1便签:
我最近经常听到我儿子说:“你不爱我了。” 在每一次我批评他、表扬他、或者表达我的不同意见时,他都会说这句话,每次听他说这些,我就很烦躁,我明明不是在这些,而是就事论事,你这样故意和我对着干呢!即使是表扬你,你也这么说,为什么要抹杀我对做的一切事情吗!!!于是,我更加生气的说他:“你每次都这样说,我很生气,因为你就是听不了一点点不同意见。”或者说:“表扬你,你也听不懂吗?真是烦人。”,他也用更加委屈的说“你就是不爱我了。”在这个过程中反复循环 ,我们无解。
反思:
一、我们使用了评判、判断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你不爱我了;听不了不同意见;听不懂话;)激发了对方的反抗,结果导致看不到,听不到对方的需求。小朋友是和我们学习的,以后学习到使用指责,评判,想象来表达感受,久而久之,会屏蔽他的表达感受及共情,同理能力。
二、我没有听到小朋友语言背后的需求,并给予回应。我说不同意见时,小朋友感觉到自己被否定,很难过和害怕,需要得到我的肯定回复,确定爱他后,不是否定后 才有可能接受到不同意见。当我表扬他时,他会开心,想确认一下是因为爱我才这么说,还是不爱我也这么认为。所以,如果我改变回应方式,我们可能以后沟通更加顺畅。
三、我听到“你不爱我”这句话的感觉就是被否定,被抹杀了,所以和小朋友的思维方式一样,听到不同意见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被否定了,我被指责了,这是错误的自动化思维,今后,需要在回应前停一停,看看我在想什么,我需要什么 再和小朋友互动,会增进亲子关系。
A2便签
目标:学习了解感受背后的需求,不仅仅是自己的,也要看看对方的。
计划:在我的感受词典里的词语后面加上一句话记录当时的感觉及需求。
争取将我们家的词典逐步应用到家庭沟通与交流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