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观察、表达感受、感受背后的需求、提出具体的请求。
如果侧重于从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1方面,什么是暴力沟通?导致暴力沟通的原因是什么?
第1点是道德评价。我们看到一件事情,或听到一件事情常常会去评价,一旦评价,就会掺杂了个人的观点,但个人的观点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思辨与立场》这本书,我们需要时刻批判自己的思维。
《高效能人士7个习惯》的作者史帝芬·柯维,有一次坐地铁,在他那个车厢,一个爸爸带着三、四个孩子在那里吵闹,而他的爸爸居然也没有去管教或制止,任由孩子在那吵闹,他很生气,走过去对那个爸爸说,麻烦你,能让你的孩子安静一下吗?那个爸爸说,抱歉,对不起,我没有管教好孩子,孩子们刚刚失去了妈妈。
当史帝芬·柯维听到这句话时他感觉到很抱歉,立即理解和同情孩子们吵闹的行为。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随便的对一件事情进行评价。
第2点是回避责任,这一点尤其是表现在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当中,我们常常会指责爱人,指责孩子,都是爱人的错。他每次晚回家,我都会生气,开始指责他,不能早一点回来吗?都是孩子的错,字怎么写的那么潦草,不能写的工整一点吗?我都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呢?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责任都是他人的,我们自己没有责任,我们在推卸责任。
第3点是进行比较,我们常常会说,孩子你怎么只考90分,别的小朋友都考了100分。你不能再多练一会琴吗?你看,别的小朋友还在练琴呢!
有比较的地方就有伤害,因为比较意味着我们不接纳此刻的孩子,其实也是不接纳此刻的自己。
第4点就是强人所难,老公,你如果晚上10:00之前不能回来,我就会把门从里面反锁,不让你进来。孩子如果你这个字不能写进格子里,你就要抄10遍。威胁和控制,想要对方遵从自己的标准。
暴力沟通的本质是我们缺失了爱。我们经常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过错和责任归咎于对方。
第2方面,也就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非暴力沟通,与暴力沟通正好相反。
非暴力沟通的第1个要素是观察,也就是要我们描述事实,而不参杂任何感情色彩,不加入自己的观点,不给他人评价,不贴标签。
孩子字写的不工整,“不工整”是在贴标签,我们可以说,孩子,你的字,这一横写在格子外面了。
老公你回来这么晚,可以说,老公你今天晚上10:30到家。
我们要了解自己为什么要给爱人和孩子贴标签,因为这里有我们对爱人和孩子的期待,有我们预设的标准。
我们期待孩子的字写得工工整整,如果他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就会说他不工整。
我们期待老公晚上8点之前到家,如果他10:30回来,那么他就是晚回家。
所谓的观察就是不加自己任何的期待在里面。
因为我们的期待,只能我们自己来满足,我们是唯一一个可以帮助自己,满足自己的那个人,别人是永远无法满足我们的内在期待。
何谓期待,期待就是理想的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当我们对自己不满的时候,就是因为这种差距过大,无论我怎么努力,我都觉得离理想的自我非常的遥远。降低期待就是缩小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我们可以减少理想的自我的要求标准,提升现实的自我。同样适合于降低对他人的期待。
第2点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孩子的字写的不工整,我的感受是恐惧,当爱人晚回家,我的感受是孤独。我担心孩子,因为字写的不好,老师不喜欢他,这门课学不好,就会考不好,就上不了好大学,等等。
我们经常只是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没有去思考这件事情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因为我们从小的时候没有被教育去表达感受,我们只是告诉孩子,这个是电灯,这个是茶杯,但是我们很少会告诉孩子,这个感受是开心,这个感受是伤心。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情绪,当孩子不开心的时候,我们可以询问孩子,宝贝,你现在有点不开心,你不开心是因为我没有认真听你说话吗?
所以日常沟通中,我们多要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去指责对方。
第3点是感受背后的需求。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希望老公能够早一点回来,是因为我们有被陪伴的需求。我们需要了解感受背后的需求。
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有一个妈妈带着他的孩子去上幼儿园,路上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喝蛋汤,那个小朋友的奶奶说,我这有两杯,给你家孩子一杯喝。孩子很想喝,在那眼巴巴的望着,
但是他的妈妈觉得很没面子,拉着孩子走开了。
到了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让这个孩子穿园服,但他就是不穿,一整天他都没有穿,到了放学的时候他还是不舒服,闹着脾气,但是孩子自己也不知道是哪里不开心。
这个妈妈学过心理学,所以她问孩子,你是不是不开心?孩子点头说,嗯,很委屈的样子,妈妈帮孩子回忆了好几件事,孩子都摇头。后来,当妈妈问到,你是不是因为早上想喝鸡蛋汤,我没有让你喝,你觉得委屈,孩子终于说,嗯!
妈妈说,那好,明天妈妈给你买鸡蛋汤喝,买许许多多的鸡蛋汤喝,好不好?
孩子听了以后就开心地又蹦又跳的去玩了。
第4点是提出具体的请求,我们对老公说,你每天回来都这么晚,你不能早点回来吗?你还要不要这个家了!
我们这不是在沟通,而是在抱怨,在指责。我们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
第1个关键点是要具体。如果不具体,对方无法知道如何做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你能早点回来吗?如果他平时是10:30回来的,那么今天他9:30回来了,因为你的标准是8点,那么他还是晚了,还是会被指责,他会觉得莫名其妙,我已经回来早了呀!
所以我们要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告诉对方自己的标准,而不是让对方猜!
老公,你可以8:00之前到家吗?
你可以晚上陪我们两个小时吗?
你可以晚上陪我们去看电影吗?
第2个关键点,是请求请求而不是要求,请求表示着尊重对方,对方有权力接受,也有权利拒绝,
而要求有命令的意思,你必须做,你必须这样,这样的话,就会容易引起对方的防御,产生对抗行为,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尊重,如果总是命令孩子,孩子就会出现对抗父母的行为,也就是我们大家经常说的,逆反,叛逆。
第3方面,找到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爱自己。
我们与他人的沟通,都是自己内在对外的投射。当对自己不满意的时候,看到爱人和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会感觉到不满意,不顺心。
非暴力沟通的最关键是爱好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和情绪。
第1点,是全身心的倾听。作者是要求我们去倾听对方,我觉得我们更需要来倾听自己,在沟通的时候,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倾听自己的感受,每天抽出半个小时时间与自己进行对话,或者进行冥想。
在沟通时,一定要时刻记住自己的沟通目的,当我们在跟爱人争执的时候,达到沟通的目的吗?我们有时会搬出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来跟对方去争吵,往往会忘记了自己,当初是为什么而沟通的,一切以远离沟通目的,而进行的沟通都是不负责任的。
第2点,是去爱自己,就是关注自己,关注在当下这一刻,关注自己的呼吸,关注自己的身体,不焦虑过去,不恐惧未来。
时刻保持正念,接纳当下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就是这么不完美,就是不够勇敢,演讲不够流利,这就是自己,不用去否认和逃避,当我们能够接纳自己的时候,也就能够接纳孩子,当孩子字写出格的时候,他现在就是这样的,他在刚学字的阶段,允许他犯错,允许他按照他自己的样子去成长,不着急,不焦躁。我现在就是一个礼拜只能看一本书。
第3点,是表达愤怒,当我们生气有情绪的时候,要表达出来,学会用语言表达愤怒,告诉对方我此刻很生气,我对于你这一周3天在10点以后回来,我感觉很生气,不被重视,而不是愤怒的表达。
第4点,是表达感谢,我们需要对于别人为自己做的一些事情表达感谢,而不是把这一切视作理所当然。
爱好自己是一切沟通的基础和前提。知道与做到之间有很遥远的距离,虽然了解了一些沟通的技巧,但是当我们在沟通时,还是习惯性的选择去用指责的方式。因为我们的沟通多是受潜意识来控制,潜意识的速度比意识快3万倍。
我们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成长自己,这是一件需要终身去成长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