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力资源职场菜鸟成长记
阻碍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适区?余生很长莫要惊慌,你可以这样成长

阻碍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适区?余生很长莫要惊慌,你可以这样成长

作者: d2556baa97f3 | 来源:发表于2019-10-01 15:54 被阅读0次

本文作者 | 尘曦猎头 (ID:chenxi_lietou)

转载请联系授权 (微信ID:StKane2017)

本文共有5000字

如果感觉文章长

那是因为有内涵

曾经有个很“积极”的文案实习生,协助编辑初稿。

他虽然家境殷实,但是和别人不同,他每天都在想着,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文章更有看点。

于是,刷知乎、上头条、听得到,收集各个学习网站,收藏帖子和课程,买了N多本书,从技能到心态,再从职业到素养。

周围的人都感觉他很焦虑,但同时又很努力~

但是这些“积极”的背后,却是他八小时之后,一如既往的“丧”:玩游戏、刷抖音、透支生活、消费时间。

书,买了就是读过;健身,办了卡就是练过;公开课,付了费就是学过~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这种“假积极”让多少人“丧”的理智气壮?

殊不知,本质依旧是那个懒惰的灵魂!

实习期结束后他就离开了,但是毕业后并没有去找工作,而是准备在家待一年。

问他为什么?

说是想体验西方青年的 gap year(间隔年)。

在西方,的确有很多人选择 gap year 而不是直接去工作。

但是度过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参加社会公益的志愿服务、去国外打工、学习一门新的技能等等~

但是当你知道他是准备怎么度过这一年时,你一定会大吃一惊!

“我哪都不想去,之前实习那么累,天天写文案,也没看到有什么成长,我现在就想好好休息。”

看懂了吧?

所谓的 gap year 只是他给自己的一个逃避的借口

日本著名的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曾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选择逃避,实际就是选择永远待在舒适区,而这样的人,是做不到“自我”的:

只有敢于承担风险,离开舒适区,去追求过、寻找过,你才可能成长;哪怕你最后依旧选择,回归平淡的生活,但,这是你的主动选择。


目录简介

舒适区、成长区和恐惧区

为什么你的成长这么艰难

根据这3个步骤,突破舒适区

这3个方法,助你跳出舒适区

“01.舒适区、成长区和恐惧区”

心理学家把我们在应对任何情况下的心理状态分为三个圈层:

最里面的圈层叫舒适区(comfortable zone);

向外扩展的一层叫成长区(growth zone);

最外的圈层则是恐惧区(panic zone)。

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

比如我们在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打交道,做着得心应手的工作。

成长区,指很少接触的和未曾涉足的领域,在这里可以充分锻炼自我、挑战自我。

比如跳槽到一个新的公司、晋升更高的岗位、或学习新的技能。

恐惧区,指在这个区域人会感到忧虑、恐惧,甚至不堪重负。

比如从未体验过极限运动的且恐高的人去蹦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这名实习生窝在自己的家,之前有两篇妙手偶得的文案,就不愿再提升,这就是他的舒适区。

在这个区域里会感觉很舒服,一旦离开了这个区域,就会感到不自在。

在《谁动了我的奶酪》(Who Moved My Cheese?)中,老鼠在原来的窝里觉得非常舒适,而当它要出去时,就会感到彷徨、无助,甚至恐惧,所以它不愿出去。

而成长区则是让我们刚刚踏出舒适区一些,但是我们又可以通过学习来适应的区域~

所有的学习、成长都必须在成长区完成,但是,如果把自己“激发”的过猛,则很容易进入恐惧区。

事实上,现代人很多的焦虑心理都是由于把自己从成长区,“推”进了恐惧区所造成的!

在恐惧区里,由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应对自身的焦虑和恐惧,所以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学习,由此而导致一个死循环:

越学习越焦虑,越焦虑越恐慌。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关于舒适区的经典实验:

1908年,心理学家罗伯特(Robert M. Yerkes)和约翰(John D. Dodson)提出,人们在相对舒适的心理状态下,表现很稳定,但是,如果增加一点焦虑或者压力,可以使人们达到最佳表现!

而增加的这一点焦虑或压力,则被称为最佳焦虑值(Optimal Anxiety),这一点焦虑及压力,恰好是在舒适区的外沿,触及到了成长区。

停在港湾的船是安全的,但这不是生而为船的意义~

舒适区本身并没有问题,就像港湾一样,在外漂泊一圈,总要回来修整的。

然而,如果过于沉迷“港湾的温暖”,而放弃下次的远洋,则未免有些可惜~

苹果前副总裁 Heidi Roizen说过:“如果你做的事情毫不费力,就是在浪费时间”。

作为猎头,我们接触来太多领域内的能手,犹如“卖油翁”一般,在各自的领域熟能生巧~

但是,也是由于过于沉迷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愿成长,所以抗拒新鲜事物。

然而,我们处在一个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小领域,真的能满足社会飞速的变化吗?

“02.为什么你的成长这么艰难”

其实有不少的文案小伙伴,意识到突破舒适区、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就如这么实习生一样,会阅读各种书籍、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各种技能~

然而,以参加培训课程为例,在培训结束后,会有什么结果呢?

无非是三种情况:

培训时激动,培训后感动,学完后不动;

在培训后,马上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改变自己的低效状态;

积极探寻新的知识点,延伸知识的应用范围。

第一种结果,是受训者很享受自己的舒适区,虽然偶有念头,但仍不愿做出改变:

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第二种结果则尝试将知识予以应用,但是时间一久,则很有可能给自己营造另一个舒适区。

第三种结果则是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不断扩张自己的舒适区、探索成长区!

为什么有的小伙伴,成长会如此艰难,稍有不慎就落入“舒适区陷阱”?

下面三个经典法则或许可以解答小伙伴们,关于成长的疑惑。

一、 数字7±2法则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对短期记忆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他发现人类头脑最好的状态,能记忆含有7±2项的信息块,在记忆力5~9项信息后,人类的头脑就开始出错。

什么意思?

比如你今天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有20个,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点,只能记住其中的5~9个知识点。

然而,能记住9个知识点的人少之又少~

换言之,不是你不愿学习,而是你的脑子记不住了。

二、艾宾浩斯记忆法则

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并且符合下图的遗忘趋势。

如何理解?

比如你参加培训时间是周一,但是当天没有复习,两天后,你的记忆量只剩下约27%,再结合7±2法则和艾宾浩斯记忆法则,你所掌握的知识点可能只剩下1~2个。

三、721学习法则

“721”学习法则是由摩根、罗伯特和麦克三人在合著《构筑生涯发展规划》 中正式提出。

该法则认为成人的学习,70%来自真实生活经验、工作经验、工作任务与问题解决,20%来自反馈以及与其他角色榜样一起工作并观察和学习该榜样,10%来自正规培训。

重点强调四点:

学习主体非常重要;

学习的根基是实践;

反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同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成长方面,我们都会受这3个法则的影响。

虽然7±2法则是受先天影响的,但是遗忘曲线和721学习法则,则可以通过后天行为进行改善!

无论是我们在学习后,进行复习还是融汇、运用知识,都需要我们主动做出改变,而这种主动改变的行为则是“跳出”舒适区的表现。

“03.根据这3个步骤,突破舒适区”

一、分析舒适区,对标成长区

既然要突破舒适区,我们一定要先确认自身的舒适区是什么,对标的成长区在哪里。

以工作举例,比如你是写文案的,自我分析后,你可以得出这些结论:

你目前擅长的行文风格;

你每日的阅读量;

每篇文案的字数;

引文、金句使用的数量及质量。

以上分析,无论你是哪个职业,都可以自己一项一项写出来。

思考的过程本身,何尝不是一种输出,写出来后会更加强化这种输出,而不是对自己的模糊认知。

自我分析后,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即使一开始目标并不太清晰,没关系,在学习、工作和成长的过程中,一旦获得新的知识或机会时,那些原本模糊的目标会逐渐清晰

二、确定目标后,不断输入

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习有时候真的是一件挺枯燥的事,因此,不妨带着功利心去学习

不仅如此,根据721法则,需要一个指引者、书本以及志同道合的伙伴。

好在我们生活中互联网时代、知识付费时代,学习成了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事。

多看一些经典书籍,比看碎片化的信息要有用得多;抱团取暖并不可耻,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学习分享,相互督促,会让学习这件枯燥的事情变得更有趣~

三、刻意练习,持续输出。

只有输入而没有输出,这样的成长多半是徒劳的。

新技能和新思维,必须在工作中进行刻意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去熟悉和强化~

犹记得以前给一个招聘专员培训:

从招聘前的分析准备,到招聘实施中的邀约话术、面试提问设计以及观察、乃至面试后的总结,在实际工作中,一次又一次的让他反复去使用培训过的技巧。

简单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坚持做。

再加上阶段性的总结和复盘,对自己的认知,也是一种输出。

不要怕走出舒适区,但更不要急于走出舒适区,跳出舒适区,也是有技巧、有方法的~

“04.这3个方法,助你跳出舒适区”

一、任务切割与实时反馈机制

有不少小伙伴喜欢玩游戏,甚至有的人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什么?

这是因为游戏在机制上有最大的体现:任务切割+及时反馈。

每打一个怪就会马上显示我们得到了多少宝物和经验值,也能清晰的看到我们离升级还差多少,所以我们能坚持一直刷怪打怪。

不仅如此,游戏中还会设置很多小任务,每次完成任务,都会给予我们更多激励。

与之相比,减肥又痛苦又难坚持,为何?

因为减肥一天两天,甚至一周都可能看不到体重的变化,而这是常态~

既然看不到自己的付出是否有效,要达到目标体重又遥遥无期,那还不如今朝有肉今朝吃!

鲁迅曾经说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因此,要做一件有益但困难的事情,首要就是先将任务进行切割成为小任务,然后给每个小任务都设置一个完成的反馈认可机制。

以写文案举例,一篇有“深度”的文章,通常都要几千字,而这样的文章,包括选题、破题、找素材、初稿、排版乃至评估,是一个冗长且繁琐的过程。

从整体上来看就很困难,很多小伙伴看着就不想做了~

在初期,我们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甚至盲目自大的想着将整片文章“一气呵成”,但是写出的文章难以入眼。

后来,我们就会把文章的构成拆分成几个部分,文章的内容分为几个段落来写,每完成一个章节算是完成一次小任务,而每个小任务完成后都会允许我们休息放松一下~

这样就进行了任务切割以及小任务的及时反馈。

写文案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每次看一本书,都把看完整本书这个大任务,分为每天看完一个大章节。

这样大任务就变成了小任务的集合,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给自己一次小奖励~

小任务看得见时,自然明白离完成大任务完成越来越近,也就越来越容易去坚持下去!

二、组队坚持法

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我们自己在网上听课学习时,总是容易放弃,但是参加一些社群或者线下实体班时,就更容易坚持~

这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困难,是由于没有同伴、没有氛围、没有互相的监督机制,自然难以自发地坚持。

因此,我们要在不同的领域,在线上或线下找到有一同目标的人或者社群,加入进去一起设定目标、一起打卡,甚至建立奖罚机制共同监督,这样我们就很难放弃!

三、7天习惯养成法

有科学研究指出,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

根据任务切割法,我们可以把这21天切割为3个七天。

一旦形成了一种习惯,我们的身体和思想会不自觉的想要去这么做,那么自然容易坚持。

第一个7天是告别原有习惯。

当我们在坚持第一个七天时,我们就会渐渐对原来的习惯慢慢开始不那么依赖了。

仍旧以写文案举例,很多人习惯“一气呵成”,但是,现在可以先尝试着将任务分割。

之后会发现,自己会不再那么累,也不再那么抗拒~

而这,就是在告别原有习惯的过程。

第二个7天是适应习惯。

当我们告别原有习惯的7天后,就开始逐步去适应现在新的习惯了。

现在,你不会急于求成,想着顷刻间就能写完一篇文章,而是循序渐进,适应目前的写作节奏。

第三个7天则是巩固拓展。

你已经在第二周适应了新的习惯,现在开始尝试,如何让这个习惯更加的得心应手。

比如时间的分配、内容的分配、任务的分配,开始明白,什么样的写作方式,是最“舒服”的。

从第一个7天的不排斥到后面的离不开,这就是习惯建立的过程。

写在最后:

奥斯卡最佳长纪录片《徒手攀岩》,主人公亚历克斯∙霍诺尔德谈到“舒适区”时,是这么说的:

“很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在脑海里想象,徒手攀登Freerider会是怎样,至少有一半的路段我感到,妈呀,太可怕了......然而从那以后,我一直在扩大自己的舒适区,直到那些曾经看起来很可怕的东西最终都进入到我的舒适区来。”

舒适区其实并不可怕,它并不是拖我们后腿的存在,而是让我们安心、舒心的区域,它是我们成长的痕迹。

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每天都进步一点点,这样,你离优秀会越来越近~

推荐阅读

别让内推成了“毒药”!招不到人全是HR的错?要盖锅也请别这样

你是在积累人脉还是在欠人情?优秀的你,才是最好的人脉经营

相关文章

  • 阻碍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适区?余生很长莫要惊慌,你可以这样成长

    本文作者 | 尘曦猎头 (ID:chenxi_lietou) 转载请联系授权 (微信ID:StKane2017) ...

  • 《杀生》:因逼迫而成长

    杨澜:“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能不成长。也许有人会阻碍你成功,但没人会阻碍你成长。”杨澜所说的成长是自我的出走,而我...

  • 「一诺声音咨询」早安分享

    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能不成长。也许有人会阻碍你成功,但没人会阻挡你成长。

  • 致自己

    余生很长,何必惊慌!

  • 余生很长,与其惊慌,不如成长

    成长是人一辈子的事情,就算走得比较慢,也不能停滞成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一旦停滞成长,就等于衰...

  • 看破并说破|破杨澜金言

    1.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能不成长。也许有人会阻碍你成功,但没人会阻挡你成长。 破:成长是一种成功,成功也是一种成长...

  • 往后余生

    余生,慢慢长路 余生很长,和必惊慌 愿你都能与我一样以梦为马 不负此生

  • 余生很长,何必惊慌

    我是一个有选择困难综合症的人,在口袋里永远会有一枚硬币,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时候我就会求助于它。自己一个人时...

  • 余生很长,何必惊慌!

    或许只是一霎的恍神,你便又开始思考人生。 看天空繁星点点,冷风吹尽,你撇撇嘴,忽然觉得好没意思。你是否有想到,明天...

  • 余生很长,何必惊慌

    前几天有人问我: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到?我笑着回答:明天。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说:谁都不知道意外会出现在哪里,所以把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阻碍你成功的竟然是舒适区?余生很长莫要惊慌,你可以这样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vk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