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反移情部分的内容,本文继续反移情的识别,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可以通过下列反应来识别反移情表现:
坐卧不安
当互补型反移情出现时,咨询师会有很明显的情绪与行为表现,如烦躁不安,坐卧不安,不愿意与来访进行目光交流,也不能专注于咨询对话,大脑很容易走神或者干脆想着早点结束咨询。
世界是一面镜子,清晰、客观、无分别。当我感觉烦躁,坐卧不安,回避来访,甚至还想早点结束咨询,那这就是要反思。
一次咨询中,我感觉就出现了这种情绪,但我感觉是来访者对我的,果然之后,他都没有再找我做咨询。
当时出现的是,想早点结束咨询。咨询快到时,我出现了提醒,还剩10分钟,还剩8分钟,还剩5分钟。
其实也是我有些烦躁了,我烦躁的原因是感觉咨询没有进度。当时来访特别倾向于倾诉,总共一个小时,他花了四十分钟在倾诉上,他的情绪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宣泄。
可能也是我听的有些不耐烦,好像不喜欢别人在我面前一直抱怨,指责另外一个人不好,觉得自己受了伤害。这确实是我出现了反移情。
当时发生了什么?我怎么出现在反移情?该怎么改善呢?我感觉咨询没进度,那是第一次咨询。其次来访者的倾诉,让我感觉她好像一直在怨恨和指责别人。
我好想有一种自恋。咨询只要开始,不管哪一次都应该有进度,都应该有成绩。没有进度就是一种对我的否定,对我能力,对我学习这么长时间,我练习这么长时间的否定。
但实际上并没有,咨询第一次只是了解情况。而且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有一两次就结果呢,应该追求进步,但不能焦虑,乱动作。
他的抱怨和指责,虽然跟我说的是别人,但我好像没有很好的包容,我的容器功能没有发挥的很好。他可能感觉没有很好的回应。
当然最关键的是我的言行,我不断的提醒。不用提醒也知道,大家时间都是有限的。我只需要在最后5分钟时,提醒一下就可以。
最多提醒两次,提醒不能超过三次,三次会让对方感觉不好。又翻了一遍记录,其实那次我只提醒了一次。
对比起埋怨来访者,其实我更需要扩大的是自己的心境,让自己可以有很好的容器功能。可以有空间包容来访,允许对方,允许一些事情发生。
感觉心旷神怡
当一致型反移情出现时,咨询师会对咨询过程产生极大的兴趣,感觉自己好像完全能走入了来访的内心世界,与对方建立彻底的同感共情,对方说什么自己都能完全理解,自己说什么都会说到对方的心窝子去,好像来访者简直就是自己的另一个化身或替身。
其实这种感觉,咨询中经常出现。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需要在关系中,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意义,需要在关系中得到滋养。
这是一种通的感觉。我知道你,你也知道我。就像日常说,我感觉很开心,不是说我独自开心,而是说我在这段关系里,跟你在一起,感觉很开心。
开心愉悦的氛围是会传染的,我感觉开心,那么你八成也是开心的。因为世界是一面镜子,一般没有我感觉很开心,而你感觉很痛苦。
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我会感觉很有成就感。想象一下,来访者原本过来心情是压抑,是烦躁,是不愉快。但是经过咨询,原本的不愉快变成了通透、愉快的感觉。
这说明咨询在起作用,在让来访者变得更好。可能我还在见山是山的境界。当来访者描述生活中的不顺利、压抑烦躁时,我也会感受到这种情绪。
在对方言行中的某个点、某个反应或者某个词汇,出现了滑动门时刻,同时在过程中不断的给他支持力量,直到他会感觉好一些,状态改善。
我感觉一般的咨询流程就是这样。根据不同流派,方法上会有些差异,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这样的,让对方有启发,有行动,出现真实的改变。
我觉得这种反移情,好像是我追求的效果。当咨询中,如果是我的感觉和对方的感觉相反,那这就需要反思了。
我感觉心旷神怡,对方感觉闷闷不乐。或者说我感觉自己很顺利很有效,但对方就感觉基本没用,或感觉很有用,但根本没有行动。
对方感觉没用,有可能是关系不牢固,也可能我在咨询中的表现,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我高估了自己。还可能是共情做的不到位等等。
这就需要更长期的咨询,需要有成长,需要慢慢来。想改变一个人,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需要下很多的功夫。
除非自己想改变,否则没用。
部分观点来自《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岳晓东,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