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百姓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时代的人,他们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今天我们来看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如何展开对“死生亦大矣”问题的讨论的。
《兰亭集序》对于“死生亦大矣”问题的探讨集中在三四自然段,今天我们先就第三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文章第三段一开头就展现了广阔的境界,“夫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普遍命题,当然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俯”“仰”二字联用,表示人的一生过得很快。由此作者引出怎样度过自己一生的问题。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作者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人们往往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总的来说有两种人:一种是“静”者,在室内畅谈胸怀抱负,“悟言一室之内”;一种是“动”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作者说,不管是好静者常在室内畅谈抱负,还是好动者纵情山水,大家都是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并因此而乐而忘忧,竟然“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但是人类生命本体的内在欲望是永不满足的,人们对美的感受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再好,也会很快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而曾经感到愉快的事,转瞬就变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之而感慨万千,所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作者感慨的是时间飞速流逝,事物急剧变化,人生悲喜交加,由此更加感慨人的生命脆弱!
最后作者说“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作者感慨的是,不仅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且生命最终也要归于消灭,这真是与生俱来的人生大悲痛啊!这种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密和对时间无情的畏惧。
综上,我们看到《兰亭集序》第三段主要是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的问题,抒发的是人生无常 、情随事迁的悲痛之感。更在不经意间启发读者思考该如何渡过此生的重大人生问题。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们继续看《兰亭集序》第四段是如何继续展开生亦大矣”这个话题的。最后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转发、收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