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侠大师金庸先生去世。
八零年代,谁不是看着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长大,就算没看过,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乔峰、令狐冲……这些名字谁敢说自己没听过?
那些朗朗上口的主题曲,《铁血丹心》、《难念的经》、《追梦人》、《沧海一声笑》……每一句歌词都是童年记忆里的味道。
其实很多人刷屏的‘童年回忆结束了’,不是指看金庸武侠小说的童年,而是看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的童年。
天 龙 八 部 射 雕 英 雄 传 神 雕 侠 侣1955年,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写出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随后又写出《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作品,截止1970年代封笔,总共写了14部武侠小说。
金庸的武侠小说真正堪称家喻户晓,被认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人评价说,金庸开创了“新派武侠”的风格。
时至今日,在更为强调新派、变革的新新派武侠作者面前,金庸又成为传统武侠的最高代表之一。
武侠就是武侠,武侠小说最大的妙处是设定了下限与上限。
下限:基于人类社会的基础框架
上限:对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最大想象
武侠小说里的侠客游离于社会规则之外,但无法无敌天下,无法完全无视社会规则,侠客能飞天遁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但无法跳出七情六欲。
武侠小说作者,就是需要在这人生的种种限制内,构想出有血有肉的侠客与故事。
在《笑傲江湖》的后记中,金庸说:“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
归根结底,武侠小说是描写人性与想象的浪漫结晶。
东 邪 西 毒金庸写武侠小说时的那一代人,看着他的小说长大;金庸封笔后的10几年我才出生,看着他的小说长大;直到现在2018年,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岁月风雨,金庸小说依旧没有失去它的魅力。
犹记有人被称为“金庸第二”,有人嚷嚷着“革金古的命”,有的人被拱上“开创新武侠一派”的宝座,终究镜花水月,昙花一现。
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痴迷《今古传奇武侠版》,从它出刊开始我是一本不落的买了下来,长篇武侠小说《昆仑》连载在这本小小的杂志上,格局、写法、风格均有金庸的印记。
这本杂志,代表着武侠小说试图在当今社会延续下去的血脉。
因为这本杂志我喜欢上了小椴,但写到这里的这一刻,我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小椴。
我很佩服一些人,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古老回忆里的心理过程写得一清二楚,我不想去翻、也不愿去故纸堆里寻找那些感动的余温,我只记得小椴带给我久违的热血,和深刻击中到我的喜爱之情,如同在租书店第一次翻开武侠小说的那一刻,足够了。
成年人的多数行为,是童年欲望需要得到满足的体现。
小屁孩时一套《鹿鼎记》都租不起,现在不买套《金庸全集》、《古龙全集》都对不住一本一本租书看的自己。人类童年时极少有展示真我的渠道,现在终于能够些许自由表达自我的年代。或许,转发金庸先生的一点一滴,是想触摸到一丝热血的自己。
往好的方面想,足够了。
(桃花影落,碧海潮生。这不是一篇正经文章,只是一个深爱武侠的人,对于武与侠没落的悼念。)
作者 | 猫七
一个不务正业的新媒体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