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你好运有福了
内心冲突的根源是认知失调

内心冲突的根源是认知失调

作者: AUSKING黄东启 | 来源:发表于2023-07-09 05:15 被阅读0次

孔子讲「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但现在好些人一旦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往往是:「这样公平吗?」「这不是歪风邪气吗?」「这件事做不好,是因为领导不支持我,同事不配合我,客户不给我面子呀!」……你看,大家把矛盾都指向了外在。

在心理学上,这种状况被称为认知失调,就是当你觉得自己应该很棒,实际却没有那么棒的时候,你的认知就会出现失调。可人是不能接受自己认知失调的,

这就像狐狸看到葡萄,自己吃不到就说葡萄是酸的一样。接受不了自己认知失调,就会从外面找理由,就像狐狸一样,当它说完葡萄是酸的后,自己虽然还是没吃到葡萄,但自己的心情却变好了,这就是调整了自己的认知失调。

当一个人不断运用认知失调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时,就会发现自己的影响圈变得越来越小,做什么事也越来越不顺利。

那要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孟子给出了解决方案,他用人在射箭时的状态告诉我们,「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是说,你在射箭时,想要让箭射中靶心,就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姿态,然后放箭。

如果你的箭没射中,不要去怨恨射中的人,也不要埋怨比你射得好的人,而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这既是仁道,也是我们做事时应该有的态度。

我们在工作中也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遇到问题不要怨天尤人,而是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时你做事的状态才会越来越好。否则,你就会觉得自己的工作越来越糟糕,长期下去,你的心性就会受到影响。

善于反省,才能不断成长

古人都特别讲究反观自省,曾子就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自己每天都要多次检讨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想法,看看有没有不恰当的地方。

一个君子,一定要能够约束自己、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只有小人才会经常怪罪别人、指责别人,很会原谅自己。这些智慧都是在告诫后人要善于反省自己。

人最大的弱点就是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对自己的不足视而不见。

一旦遇到问题或麻烦,第一反应就是埋怨外界的事和物,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好像这样就能让自己轻松一些,心理压力小一些。

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临死前就说:「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至死都认为自己励精图治,是个好皇帝,亡国是因为朝中大臣不行。听起来好像有那么一丝道理,但反过来说,这帮大臣是谁任命的、谁安排的呢?就像一个企业搞不好,绝大部分责任一定是领导者的问题。

孟子曾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当我们想对别人好,想跟别人亲近时,发现对方并不跟我们亲近,那我们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仁爱还不够;当我们想要管理别人,对方却不服管时,我们也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智慧还不够,处理的方式不够好;当我们对别人以礼相待,发现对方不搭理我们时,我们也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恭敬程度不够,或者不够诚心。

归根结底,这些反映的都是一个本质问题,就是「仁德」,你自己的仁德够不够。仁德够了,一言一行都合乎天理,一切就都顺了。

时刻审视自己的「立场」

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立场,做事情也是一样。

人是相互的。这体现在立场上,体现在思维上,进而反馈到人与人的接触、交往上。有礼者敬人。你面对的人,无论什么身份、地位,你都能一如既往地以礼相待,那么人们回敬于你的自然也是礼貌有加的态度,这就是有礼、有仁。东汉的孟尝「安于仁爱,弘扬道义,特别醉心于道德,行为高洁脱俗,才干出类拔萃」,因此他治下区域的百姓无一不拥护他的地位。

我们经常问一问自己,是否对别人一视同仁、以礼相待?然后再问问自己,其他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对自己是不是也彬彬有礼,充满关爱?最后再问问自己,现在的我,是一个合格的正人君子吧?要在这三个问题上一直处于正确的一方,就需要不断审视、回顾自己为人处世的立场。

做事要善于推己及人

一个人能不能做成大事,是不是具有商业思维,能不能赚到钱,根本不在于这个人有多高的学历或多强的管理能力,而在于他是否具备很强的对他人的感知力和同理心,或者是否能够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自己得利时,也让别人得利;自己不受害时,也不叫别人受害。

很多家长不理解,为什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跟他们好好沟通,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家长似乎忘记了自己在青春期时的表现。

我就经常看到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在教育自己孩子时义正词严,好像自己是个道德楷模一样。我就提醒他们说,咱们小时候比他们还渴望自由,干的事情比他们还糟糕,你怎么忘了呢?

做任何事,或与任何人相处,想要做成功,首先要与自己和解,先把自己研究明白了,看清自己的初心,之后才能理解别人的想法和做法,把事情做好。

这正如孟子对齐宣王说的那样:「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古代的圣贤之人之所以比我们强,没有别的,只是善于推己及人罢了。

要更好地理解我们内心的冲突,就不能忽略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一个人的内心之所以会产生冲突,就是因为它内在的真实需求与外部环境出现了差异。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做过一个比喻:“内心冲突,会在人格中渗透,像恶性肿瘤的扩散,最终将人毁灭。”

自1913年拿下博士学位,到创建世界级精神分析协会,卡伦·霍妮见过太多从痛苦到绝望的人。甚至连她本人,都曾因内心冲突而险些丧命。为了救赎自己,她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人格领域的研究。

阿德勒有个著名论断:人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卡伦·霍妮对此深有同感,在书里,又将“关系”进行了更深层的细分。我们每个人,都要处理与环境、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控制不了环境,就控制自己的心境;左右不了他人,就调整自己的行为;做不到完美,就接纳一切缺憾。

内心冲突是不幸的根源,我们自己才是生活最大的敌人。只有直视《我们内心的冲突》,敢于向自己开刀,人才能涅槃重生。

只要我们正视自己,就能解决内在冲突,构建起平静愉悦的内在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内心冲突的根源是认知失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rj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