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39篇《大雅 旱麓》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41735/9e865ec2fdae4ebf.jpg)
原文阅读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
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
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
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
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译文参考
瞻望那边旱山山底,榛树楛树多么茂密。
和乐平易好个君子,求福就凭和乐平易。
圭瓒酒器鲜明细腻,金勺之中鬯酒满溢。
和乐平易好个君子,天降福禄令人欢喜。
老鹰展翅飞上蓝天,鱼儿摇尾跃在深渊。
和乐平易好个君子,怎会不去培养青年。
清醇甜酒已经满斟,红色公牛备作牺牲。
用它上供用它祭祀,用它求取大的福分。
柞树棫树那么茂盛,百姓砍来焚烧祭神。
和乐平易好个君子,神灵要来把你慰问。
葛藤一片到处长满,蔓延缠绕树枝树干。
和乐平易好个君子,求福有道不邪不奸。
字词注释
(1)旱麓:旱山山脚。旱,山名,据考证在今陕西省南郑县附近。
(2)榛(zhēn)楛(hù):两种灌木名。(3)济(jǐ )济:众多的样子。
(4)岂(kǎi)弟(tì):即“恺悌”,和乐平易。君子:指周文王。
(5)干(gān):求。
(6)瑟:光色鲜明的样子。
(7)玉瓒(zàn):圭瓒,天子祭祀时用的酒器。玉圭做柄,柄的一端是勺,用以舀秬鬯。
(8)黄流:黄,用黄金制成或镶金的酒勺;流。用黑黍和郁金草酿造配制的酒,用于祭祀,即秬(jù)鬯(chàng)。
(9)攸:所。
(10)鸢(yuān):鸷(zhì)鸟名。即老鹰。戾(lì):到,至。
(11)遐:通“胡”,何。作:作成,作养。
(12)骍(xīn)牡:红色的公牛。
(13)介:求。景:大。
(14)瑟:众多的样子,与第二章的“瑟”字不同义。柞(zuò)棫(yù):栎(lì)树与白桵(ruí)树。郑玄笺:“柞,栎也;棫,白桵也。”
(15)燎(liǎo):焚烧,此指燔柴祭天。
(16)劳:慰劳。或释为保佑。
(17)莫莫:同“漠漠”,众多而没有边际的样子。葛藟(léi):葛藤。
(18)施(yì):伸展绵延。
(19)条枚:树枝和树干。
(28)回:奸回,邪僻。
诗歌赏析
《大雅·旱麓》 是为周王祭祀求福所作的颂赞之歌。
诗共六章,每章四句。第一章以旱山山脚茂密的榛树楛树起兴,说明因和乐平易而得福,得福而更和乐平易;第二章开始触及“祭祖受福”的主题,渲染祭祀现场的和乐氛围。
第三章从祭祀现场宕出一笔,描写飞鸢与跃鱼,章法结构显得摇曳多姿。“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实际上说的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意思,象征着优秀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因此下面两句接下去写“岂弟君子,遐不作人”,也就是说和乐平易的君主不会不培养新人让他们发扬光大祖辈的德业。
第四章收回,继续写祭祀的现场,祭祀时宰杀做牺牲的牡牛献飨神灵;有牛的祭祀称“太牢”,只有猪、羊的祭祀称“少牢”,以太牢作祭,礼仪很隆重。
第五章接写燔柴祭天之礼,人们将柞树棫树枝条砍下堆在祭台上做柴火,将玉帛、牺牲放在柴堆上焚烧,缕缕烟气升腾天空,象征着与天上神灵的沟通,将世人对神灵虔诚的崇敬之意、祈求之愿上达。
第六章以生长茂密的葛藤在树枝树干上蔓延不绝比喻上天将永久地赐福给周邦之君民。
全诗章法结构摇曳多姿,通篇弥漫着温文尔雅的君子之风,诗章虽短,内涵却丰。诗的第一、三、五、六章运用比兴,首章以看到旱麓榛楛生长茂密众多蔓延不绝比兴周朝兴盛。第三章以“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比兴周朝安定,万物得其所乐,人才乐为世用。第五章以民最喜烧用木纹密的柞棫之柴,比兴神灵最喜慰抚周王。第六章则以枝条蔓延的葛藟攀附高树比兴臣下亲附周王。这些比兴大都能形成鲜明生动的画面,在这比较枯燥的内容中增加了生气和亮光。
而且,此诗通篇弥漫着温文尔雅的君子之风。这和祭祀的庄严仪式是相匹配的。从自然风物描写来看,既有“榛楛济济”,也有“莫莫葛藟”,一派风光。从祭祀场面来看,既有玉瓒黄流,又有清酒骍牡,色彩斑斓。从诗人内心来看,既有“福禄攸降”的良好祝愿,又有“遐不作人”的强烈期盼。诗章虽短,但内涵颇丰。
《旱麓》学习的反思探讨
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云:“《旱麓》,受祖也。周之先祖世修后稷、公刘之业,大王、王季申以百福干禄焉。”三家诗义同。关于“受祖”的意思,唐孔颖达疏云:“言文王受其祖之功业。”清魏源《诗古微》说是“祭祖受福”。而宋朱熹《诗集传》以为此诗内容是“咏歌文王之德”,其《诗序辨说》又谓“《序》大误,其曰‘百福干禄’者,尤不成文理”。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既斥《毛序》所说为“梦呓”,又不满《诗集传》“语殊泛泛”,认为“此盖祭祀受福而言也”,“上篇(指《大雅·棫朴》)言作人(《大雅·棫朴》第四章有“周王寿考,遐不作人”之句),于祭祀见一端;此篇言祭祀,而作人亦见其极盛”。而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将此诗视为一首“歌颂周文王祭祖得福,知道培养人才的诗”。
不管如何解读,本诗是记录祭祀活动的重要诗篇,而且,诗人并不只是局限于对祭祀过程的描述。诗中既写了这个贵族准备好了红色的公牛,用精致的玉瓒舀鬯酒倒在神位前的白茅上进行祭祀的情景,也写了在他的周围鸢飞于天,鱼跃于渊,榛楛、葛藤都长得很茂盛的情景。
仔细体味就能感受得到,诗人的视阈是非常宽广的,他是站在祭祀场面之外全局性地把握这一祭祀过程和祭祀场面的,同时,诗人的心性又是非常细腻的。
诗中既有对远处“榛楛济济”景象的描写,又有对祭祀仪式中酒器之美的赞叹。诗人关注到了祭祀时,舀酒的玉瓒上的花纹。关注到了舀上酒之后的玉瓒之美。玉瓒内镶黄金,舀上酒之后,盈盈的黄色就显得溢光流彩。
在这里,凝重的祭祀仪式就是诗人笔下活泼泼的审美对象。诗人的兴趣既在于祭祀的仪程,又在于那精美的酒器,以及祭祀场面之外葱郁茂盛的树木。而且在这些有着灵性的审美意象的描述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得到神的到场,这是一个神人与共,充满虔诚与神秘气息的艺术氛围。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旱麓》与《棫朴》都是西周中期的作品。诗篇以“榛楛济济”起兴,与《棫朴》的以“芃芃棫朴”开篇运思一致,“遐不作人”又同出现在两篇之中,《旱麓》有“柞棫”,与《棫朴》所述植物一样;都是两诗时间相近、地点不远的标志。
诗中出现了“旱麓”一词,为山麓之名是肯定的。旱山所在,毛、郑都以“山名也”笼而统之,宋代有学者以为旱山在今汉中之地,对此虽严粲《诗辑》已予以否定,但清人胡承珙《毛诗后笺》依然相信旱山在今汉中之说。
西周铜器铭文可能对问题的解决有帮助。周孝王时器大克鼎铭记周王赏赐克土地,有“易(赐)女(汝)田于原,易女(汝)田于寒山”之语。句中的“原”,应即《诗经·大雅·公刘》之“瞻彼溥原”的“溥原”;“寒山”可读为“旱山”;“原”与“寒山”相连,两地当相距不远。又同人同时器克钟载:“王亲令克遹泾东至于京(师)。”“京师”即赞述公刘迁豳的《公刘》篇之“京师之野”的“京师”。据此,旱山就在泾水中游一带。
如此,诗篇所表,当系周穆王曾到泾水中游一带向旱山神灵祈福的活动。诗篇中“鱼跃于渊”句,与《大雅·灵台》“於牣鱼跃”相近;“遐不作人”句又见《棫朴》。“福禄”颇少见,出现于史墙盘铭,字作“录”,即“祓路”,亦即“福禄”。可知是中期现象。“景福”也少见,见于《钟一》“义(宜)文神无疆福”。句中“福”之“”,有学者即隶定为“景福”之“景”。果然如此,“景福”在金文中出现颇晚。
参考资料
《先秦文艺思想史》:李春青 主编;李山;过常宝;刘绍瑾 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