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简书能写作后,我试着写,试着用手机写,用手机写了约6万字吧,只发表了14篇,两万多字,其它4万字设置成私密文章了。总体感觉手机写文太慢了,一个小时只能写1k多字。再怎么样,速度也提不上来。
看到山东农妇马慧娟用手机写了6年,写坏了好几部手机。我真是佩服这样的人。马是80年人,人家一农妇,靠写作写到鲁迅文学院去了。
马惠娟出版作品《溪风絮语》,畅销全国,她还是文字最高殿堂――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七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的成员。
中午百度了一下,鲁迅文学院入学条件:鲁迅文学院开过三次的班。就是免去学费和生活费。总共办过三次,第一届是作家班,第二届是编辑班,第三届是作家班。都是各省作家,把资料报给鲁迅文学院,然后由他们选择。第三届总共50个人,北京的作家就有14个,外地只有36个名额,很难的。全凭实力。后来好像还办过一届。
所以,我再写5年,也末必进得了鲁迅文学院。我百度一下,马惠娟这个草根的成长故事。
回族农妇马惠娟
十年前,马惠娟由西吉县移民至红寺堡区红寺镇玉池村。马惠娟的丈夫大半时间在外打工,马惠娟不仅要照料年迈婆婆和一双儿女的生活,还要喂牛养羊、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繁重生活,阻挡不住只有初中文化的马惠娟写作,打工间隙,马惠娟坐在田间地头写;做完家务,喂完牛羊坐在自家屋檐下写;有时灵感上来,半夜三更爬在炕头上写。
35岁马惠娟的文字里没有抱怨和怨天尤人,而是真挚地赞美生活、赞美一切美好的事物。《行走在春天的风里》说:“下午坐公交车回家,听到的还是关于风的谈论……我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它终究会磨平棱角,理顺性情,还红寺堡一个明媚的春天。那时的人们,定会停下脚步,定会停下脚步,看桃花,赏绿柳,尽情享受春天,我相信……”
5年来,马惠娟以网名“溪风”,写在自己“QQ说说”空间里的文字约30万字。这些短则百余字、长不过千余字,真实反映草根人群生活,且充满生活正能量的“生活日志”感动了一批国内外网友。近4万浏览过马惠娟文字的网友,有的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以及台湾地区,还有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网友。1月15日菲律宾网友回复说:“一路走来,溪风很辛苦,佩服你的意志。从你身上感受过很多力量,希望咱们一起成长,越来越好!”几个相熟已久的外省网友则寄赠书籍,鼓励马惠娟坚持用“拇指”记录生活中的美好。
去年12月,马惠娟的4篇文章在《黄河文学》第12期草根文学专刊上发表,这是马惠娟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马惠娟有一个更大的梦想——把写作当做一生的爱好坚持下去,并且以身边的移民为原型,写一部移民生活变迁的长篇小说。
马惠娟,回族农妇,80年人,用手机写作。
就像红山老妖,大我4岁,他96年高中毕业,今年约40岁,全职奶爸,用2年半的时间,成为当地作家协会会员。
坚持梦想,让梦想照进现实!
照了照镜子,发现自己真的老了。要是像那个16岁在餐馆端盘子的小姑娘一样,我从高中毕业20岁开始,多阅读多写字,16年后的今天,我肯定不是今天我这样子的。我今年36岁,从这个月,2017年9月,才知道我该怎么活,该怎样坚持我的爱好?未来该怎么走?
我想像那个少数民族女子一样,先写100个故事,再出一本书。我的文字功底不怎么样,但我很喜欢写人物故事。
后来知道手机还可以语音写作。
慢慢来,坚持做好写作这件小事。
齐帆齐写作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