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旅行旅行·在路上
在陕北有个比延安更早闻名的边塞重镇,我漫步在其中寻找清风明韵

在陕北有个比延安更早闻名的边塞重镇,我漫步在其中寻找清风明韵

作者: 张庆军看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7-10-23 11:12 被阅读40次

离开黄河之滨的府谷县,坐车前往榆林市市区榆阳区。汽车在黄土高原上一路行驶,对于我看惯了江南的小桥流水,乍一看见莽莽苍苍的戈壁高原,不能不吸引我的眼球。经过4个小时行驶,汽车终于到了榆林汽车站。下车后我拎着行李箱,乘坐出租车到榆林古城,当视野里出现榆林城墙时,便直接下了车,便进入古城。一路向东,在榆林老街附近找了个宾馆住下。因为宾馆离古城南门不远,我放下行李,便径直步行进入榆林老街。

榆林老街处在城区的南大街和北大街上,南起南门,北至鼓楼,约有1.65公里长。从老街南端的南门起步,一路向北依次排列着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等6座明清建筑风格的楼阁。六楼骑街而过,长街短巷,纵横交错,青砖灰瓦、高墙低檐十分考究的民居四合院遍布古街,与北京的四合院十分相似,老舍先生曾誉“老榆林,小北京”。而榆林“六楼骑街”建筑在我国明清古代城市建设中独一无二,被誉为全国最具特色的古城之一。

从宾馆出来,不到百米便看到马路上环岛中心有一组骆驼雕塑 ,我知道这组雕塑表明榆林古城的别称——驼城,又有沙漠之城之意。其源于榆林古城地貌东西走向酷似两座驼峰而得名。而它的身后便是巍峨庄重榆林古城南门,据说当时榆林城池依山傍水,城墙宽厚高大,展现出一座塞上古城在军事上的雄伟和战略意义。

走过南门便进入了榆林老街,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文昌阁。文昌阁,因其楼基平面为正方形又名四方台,矗立在榆林古城步行街最南端。文昌阁建于乾隆十九年,后来榆林举人、著名书法家叶兰捐资维修楼体;楼基平面为正方形,所以又叫四方台。阁上二层供奉主宰人间功名利禄的文昌帝君,三层供奉魁星神像,传说他手执点斗朱笔,点取科举仕子之名,旦被点中,文运官运即会与之俱来——“魁星点斗,金榜题名”。阁顶屋檐下悬挂榆林著名书法家叶兰书写的“五星会垣”木匾,二层檐下着其子叶霖所书“天下宗师”,底层檐额悬挂其孙叶沅所书“文昌阁”。“文昌阁”三块匾额;祖孙三代墨宝荟萃,弥足珍贵,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聚集于此,被人们传为佳话。

走过文昌阁,行不多远便看到一座骑楼,这便是万佛楼。万佛楼分三层,底层为巨砖砌筑四通街道四孔拱洞式结构,呈长方形 、楼基长29.6米,宽18.4米,高 9米。在四通式楼基上,建有二层木结构楼阁。分南北两院。北院紧依南主楼而建。中为三楹斗拱彩绘、飞檐翘角的观音殿,东西各设有三楹配殿。南院主楼阁为二层,呈长方形,东西12.6米,南北8.4米,总高9米余。楼东侧设有木楼梯直通顶层。二层主楼全为木结构,上下两层均斗拱飞檐,四角翘举。顶层明廊回绕,歇山楼顶覆青筒瓦屋脊。主楼东西各是三楹配殿。 一楼南北各有四根立柱直通二层额枋下,还有十四根廊柱环列,这些柱子支撑了整个楼体的重量。

六楼骑街中最为显赫的便是新明楼。据《榆林县志》载:“榆城之楼著名者五,惟新明楼独秀。”新明楼的秀,秀在它的“新”。楼阁为方形木结构,周长180米,总高20米,楼基分4个墩,为大青石砌成,基墩间留十字通道,连接南、北、西大街。整个建筑设计奇特,典雅精巧,除基座为石砌明台和顶覆琉璃瓦外,全为木式结构,由28根大柱支撑。其中四根通天柱直达楼顶,取古代天文星象28宿和四大金刚之意;此楼十字歇山顶,楼顶无一根横梁,重檐三滴水,三层楼阁皆为斗拱逐层互相叠接,飞檐斗拱,翩翩欲飞;脊顶立体龙兽相望,脊上人物走兽栩栩如生,檐下雕粱画栋,玲珑秀丽,成为古代建筑中少有的杰作,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

钟楼位于榆林城内大街中心,建的最早(成化八年),成的最迟(现在所存之楼为1921年所建)。楼为中西合璧式,南北两面各有四根水磨青砖圆柱,四面设有欧式门窗。楼顶八角木质亭间悬挂一口报时大铜钟,故名“钟楼”。它位居古城中心,街宽巷直,又因掺有西方元素,成为民国一代的中心枢纽。榆林城内六楼骑街,钟楼极赋特质,其外形中西合璧还兼有晨钟击鸣的功能,既是过街门楼,还是一幢奉祀的公祠。

钟楼包括基台共有3层,总高24米,南北长20米,东西宽14.8米。基台有4个砖拱洞为通街洞道,二、三层内为大梁框架,外用水磨青砖包砌。东面有桥可上二层,二层有门洞进入三层,三层顶端中央建木重檐八角亭,旧时悬大钟报时。三层门额石上刻着由民国时榆林著名书法家李堂、白介微等书写的横匾,西面的“驼峰险峻”最初为“驼峰拥翠”,因为以前榆林是与塞外物资流通的要道,那个年代在这个地区驼队是长途运输的唯一工具。

南向基座上的题刻“南控乌延”, 乌延是当时地处夏州和延州之间的重要古城之一,后人因此以乌延泛指榆林城以南一带地域。三层上方横额题刻“万流仰镜”,两边的楹联是“浩气长存河山真壮丽,热心永在钟鼓多佳音”,建有木质阳台,并开有十扇券形明窗。面北基座上为“北临雁塞”题刻,是因榆林做为万里长城上的一个重镇,一直与山西的“雁门关”相提并论。三层上方横额题刻是“蜚英腾茂” 是人声名、事业日盛的颂语;两边对联是“千里烽烟眼前过,万家灯火望中来”,阳台、窗户形制与南向相同。东面的“芹水流芬”原为“芹水流芳”,“芹”字源于流经榆林的“芹河”,楼身的题刻个个引经据典,都有出处,完全表现出当时文人的悠悠文化底蕴。

鼓楼南边一、两百米的凯歌楼与鼓楼形制类似,凯歌楼楼基为砖拱洞门,洞门通南北大街,台基高约8米,南北长29米,东西宽28.7米,占地面积是六楼中最大的一个。 凯歌楼 创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原名怀德门以华美著称。楼基为砖拱洞门,南北通达大街。楼基高约8米。上有二层木楼建筑,分南北两院,两院各立旗杆一对,南院有牌楼一座。楼之四角均有钟鼓角楼。相传旧时边塞战争结束时,往往在此举行祝捷、献俘、庆功等活动,故有凯歌楼之名。

走在古街看到的最后一座楼就是鼓楼。鼓楼 约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也有说鼓楼是榆林现有六楼建成最早的建筑,约与榆林镇一齐设建于明成化九年。台基为陕北特色窑洞式建筑,四门洞开,洞顶由东西走向的四块大砖相连封顶。台基在内,楼建三层,二层上悬挂一面大鼓,遇准点辰侯,击鼓传时,城内军士闻鼓而早操,城内民众闻鼓而营商,洪钟之声撞击着骑街六楼的每一幢楼顶,也震响在四合院落里每一间窗户纸上。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榆林老街有许多风味美食,其中首屈一指的当属“榆林豆腐”。相传,榆林豆腐是用当地特有的“桃花水”和“酸浆”做成,味香可口,闻名遐迩。榆林豆腐的制作以黑豆为原料,经过炕晒、脱皮、浸泡、磨浆、过滤、煮浆之后,点浆是榆林豆腐的关键,不用化学的石膏和卤水,由豆腐本身产生的酸浆点制,保持了榆林豆腐纯天然的鲜香。据说,清朝时康熙皇帝巡视榆林,吃了榆林豆腐菠菜后,当场吟诗盛赞“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鹉”。从此,榆林豆腐名扬天下。在榆林当地流传这样一句俗语,“不吃豆腐不逛街,等于没到榆林来”。

不知不觉中,在榆林古街走了二个多小时,这时华灯初上,沿着榆林古街从北向南回到住宿的宾馆,已是晚上七点多钟。赶了大半天的车,走了二个小时的路,身体感觉有些疲乏,便洗洗早早上床睡了。

相关文章

  • 在陕北有个比延安更早闻名的边塞重镇,我漫步在其中寻找清风明韵

    离开黄河之滨的府谷县,坐车前往榆林市市区榆阳区。汽车在黄土高原上一路行驶,对于我看惯了江南的小桥流水,乍一看见莽莽...

  • 苦了陕北农民老乡-1

    #苦了陕北农民老乡-1 09年我回陕北时,发现延安的物价比省会西安还高,后来回到了插队的延长县,见物价之高与延安不...

  • 好想告诉你,延安有个香格里拉黄龙县,春夏秋冬皆是美景

    关于陕北,关于延安 ……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不过,没来陕北之前,对延安,对陕北更多的印,都是来自曾经的课本...

  • 贫穷出生的我该如何不再贫穷?

    人穷志不短 93年出生的我似乎比别人更早成熟,更早体会到“穷人孩子早当家”,双江县,一个似乎不被上天垂怜的边塞小镇...

  • 离得胜

    1947年3月,蒋介石命胡宗南调集20万大军进攻延安。毛泽东考虑到双方力量悬殊,决定放弃延安,转战陕北,再寻找机会...

  • 【延大回忆录】记忆中的兰蕙园

    延安大学的历史要追溯到1935年。 1935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在陕北开...

  • 金栗随笔(137)漫步

    在清晨里漫步 寻找未来 在黄昏里漫步 回味过往 清风拂面 轻轻地问你 你想去哪儿 过去还是未来 过去年轻 充满活力...

  • 大美陕北

    我没有去过陕北,对于陕北的印象,黄土高原,窑洞,纯朴的民风,延安革命圣地。 关于陕北的了解主要来源路遥老师的长篇小...

  • 【原创】玩转万花山,这份攻略get了!

    延安,一座坐落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小城,闭塞与安静。朴实豪爽的陕北人民在这里守候着属于他们的黄土文化和延安的革命历史。...

  • 看图诗~题图

    题图疫下长街漫步行,清风拂枝灯火明!总有逆行孤勇者,斑驳身影远渐凝! 题图疫下长街漫步行,清风拂枝灯火明!总有逆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陕北有个比延安更早闻名的边塞重镇,我漫步在其中寻找清风明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go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