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识
宋太宗,赵光义
无为一坦已成功,关防绝虑闲战马。
唯愿君臣千万世,六合同心归华夏。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昨天晚上读到两首诗,一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缘识,二是陆游的示儿。可能大家对第一首不熟,我也不熟,我甚至常常惊讶于南征北战的宋太宗居然写了那么多诗,要知道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弟弟(原名赵匡义,为避讳太祖名讳,遂改名赵光义),算得上开国君主了,不比后来那些皇帝有优越的条件读书搞艺术。
但今天想说的是两个词,一是华夏,二是九州。
上古文中,重文明礼仪称为夏,着漂亮服饰称为华,因为夏商周是在当时“国际”社会上公认的最文明最讲礼仪之地,所以称夏及其后朝代的各部落联盟为诸夏。华也同理,因为服饰美丽,被诸戎狄称诸华。在甲骨文里夏和华两个字地位很高,不是谁都当得起。到孔子后多见夏和华联用“华夏”来指代周及众诸侯之地,意思明确“重周礼,讲文明之地及民族”。和后来对其他少数民族统称为胡相对。同样的称谓在欧洲也有,和汉朝同期的罗马帝国以外的地方和民族被称为Germanic一样,是指野蛮人,不知道德国人读到这段历史还骄傲自己是日耳曼民族吗?
这就是华夏的本意,周以前大概地理位置应该是今天的陕西河南黄河流域一带,当然包容了少数民族后,扩大到了九州之地(下面讲九州)。诸夏民族是包容的民族,是拥有绝对先进文明和文化的民族,向来把并入华夏的少数民族兄弟一起称为华夏,各少数民族兄弟也以被诸夏接受而骄傲,也正是不停的有新鲜血液融入华夏,才有了越来越完善和极具生命力的华夏文明发扬光大,绵延至今。
再说九州。我看三国演义或者读汉朝的历史小说时,总觉得中国的州数量不止九个,那为什么我们到今天还说华夏九州呢?九州大地呢?问题在于中国行政地理划分的起源在于《禹贡》,相传是大禹作,但基本可以肯定是周或周以后的作品,属于尚书中一篇。我们暂且信其为大禹的杰作。禹王治水,而划华夏大地为九州:冀(山西河北) 豫(河南湖北)徐(江苏安徽)兖和青(山东)扬 (安徽江苏浙江长三角)荆(湖北湖南)梁(四川)雍(陕西甘肃青海)。到了汉及后来三国时期,为十四州,多了幽,并(冀州分出来的)凉(雍州分出来的)交(广东越南那边新成立的)司(皇城所在地国家直辖市)梁改名益。汉朝一共14州。
再回头说这首诗,陆游,民族情结诗人,当然在他的心目中诸夏九州是中国,是中华之地,不可分裂,更不可被外族侵略。所以这一首绝笔诗《示儿》用了九州,指带中国之地,希望驱除外寇,九州归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