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得大三的那个暑假,我就开始看西装,做简历,整理各种校招攻略,投简历。
最终拿了好几个offer,也确定了工作,心里也是美滋滋。回过头看看其他还在找工作的同学,一无所获,可是他们资历也不差啊。
我问了好几个同学,发现他们共同的一点:只是投投简历,招聘信息在哪看都不知道,对参加本校的宣讲会也是不痛不痒。
个人接受的信息量的差异,决定了我们选择的时候平台的大小。视野的开阔与否,决定了你如何拥抱海量的信息。
网上热议的有些公司不看双非院校学生简历。媒体炒作起来的时候,大家觉得很残酷,觉得很现实。
其实,比这残酷的是你从未认真准备过找工作。
企业公司信息源、简历注意事项、面试细节攻略,过往校招经验等等。这些内容,在互联网极度发达的今天,真的是触手可得。
我和同学每天都会去隔壁985院校的就业网,浏览浏览近日的宣讲会和招聘会信息。记录一些自己感兴趣,和自己匹配,就投简历,做好准备工作。
我们知道自己就是普通一本,学校没有特别好的资源,就主动和同学寻找更多更好的平台。
我们一面羡慕大城市的各种资源,一面又忽略了互联网带来的触手可及的优质资源。
任何时候,相比实力,你的眼界和信息源决定了你能不能找到更大更好的平台。
2
前几天有学弟问我找到工作的这个假期在干什么,他感觉我可轻松了,可以拥有一个最安逸的寒假。
我说哪有轻松,越长大越忙碌,但是要杜绝"茫"和"盲",把最后一个假期利用好。
我找到工作的同学,去工作单位实习。刚去一周,就发现在学校这几年与实际的差距,就连大学里引以为豪的办公软件都感觉吃力。
他告诉我心里慌慌的,大学什么都没学,工作什么都不会。他告诫我不要着急,最后这个假期还能充电补救,尽量缩小差距,积蓄能量。
我自己也是,在家继续学一直在学的日语,因为有的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看书偏向职场,有些是鸡汤,但不能盲目打鸡血。
我在学校的时候,因为计算机使用的突出,被称为大神。但这个假期,我每天还是抽出几个小时,把曾经引以为豪的各种技术继续深入。
每天听讲座、名校毕业演讲和易经,每天看看高评分电影和文化节目,每天回顾回顾大学四年。
我身边考研的同学,在等待成绩的同时,也利用这个假期参加实习、支教或者穷游,成绩出来后准备复试的同时学学语言,听听其他的课,也很充实。
学弟问为什么一到大四,感觉学长们都在忙,怎么想让自己的生活充实。
我告诉他,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自己必须做的事情回答好三个问题:最好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是什么?最好的求是和创新方法是什么?最好的博学和实践是什么?
一个人在求学的生涯,能够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能从这三个方面做好,他一定收获颇丰,成长十足。
3
那天听《造就TALK》的一个演讲,说到四川宜宾的一所小学。
一共只有10个孩子,且全部都是留守儿童。
这里的孩子,智商、情商都没有问题,但他们往往会在12岁之后,变得木讷、反叛、让你很不舒服。
学校唯一剩下的一个老师,语文和数学都在教。
当他们接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在线教育时,优质的课程吸引着他们无知但对世界充满渴望的眼神。
这些孩子,他们把所接触的任何新旧事物都当做全新的世界。
相比之下,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成年没几年的我们,却感觉自己什么都知道,谈起各种问题,头头是道,时长高谈阔论,也好为人师。
走起路来高昂着头,眼不观六路耳不听八方,用极为有限的已知去看待这个世界,去轻易地评判他人,去评判这个世界。
苏格拉底说过:“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无知”。年轻人沉下心来多学习,才能逐渐拥有核心竞争力。
一个真正知道自己无知的人,他能看到一个广袤无际的未知世界。
我们能感到这个未知的世界的变革有多么快,我们若能深深感到自己的无知,我们就会有疑问,就要想着去不断学习。
而摈弃无知就简单且复杂的俩字:学习。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他能不能坚持学习。
拥有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信息源,过着充实的日常生活,逐渐体会终生学习的理念。我终于明白,是这些让我们越来越自信。
年轻人自信的样子真帅,也是如此的简单。
2018,愿你做些改变,更帅更有劲儿。
End
韩大爷读写训练营 作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