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教学·心理||在自卑中努力超越

教育教学·心理||在自卑中努力超越

作者: 墨简 | 来源:发表于2021-04-04 05:01 被阅读0次

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之父,对自卑情结有深入的论述。

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是指由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应激状态、心理逃避和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即如何超越那些因为自卑而出现的不好的心理反应,化腐朽为神奇!

他还认为:每一个个体既是一幅画,又是画作的作者。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他对事物的看法调节自己、塑造自己。

在新网师《儿童的人格教育》的学习中,讲座老师也特别提及到了这个论述:“一幅画以及画作的作者”。透过讲座,我再次勇敢地面对那个自卑的自己。

这要从易引发自卑的童年经验开始说起。

个体心理学认为经验本身无法决定成败。我们并不因经历本身所带来的冲击而受伤,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我们“受到创伤”。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某些经历的确更容易使人们自动陷入“受伤”的感觉中。

五岁前儿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能够开始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应对问题和任务,阿德勒将之称为“生活方式”。他们已经形成了个人最为根深蒂固,也最恒定的概念,知道能对世界和自身期待些什么。

在这一时期,如果一个孩子存在生理缺陷,那么他将很容易经受苦楚和陷入对自身缺陷的过度关注中,除非有某位亲近之人的引导,否则他们很容易过度重视缺陷,而忽视自身拥有的其他与常人无异甚至优于常人的地方。

在我身上发生了三次“自卑”事件。

其一就是在我的童年时期,大舅家条件特别好,过年大麻袋大麻袋的好吃,表姊妹时时刻刻都有新衣服。而我只能眼巴巴地望着,那时起就形成了一种自卑情节吧。尤其是当我穿上大舅母送的一套新衣服,说是父母买的,后来谎言被揭穿时,深感自卑,一顿嚎啕大哭。

那时实际上就是童年期家庭环境与最亲近的舅舅家相比较而形成的一种落差。如果当时,父母能及时引导也就降低了那种自卑感。我童年期的那段经历或许在学生身上也有同样的经历。我借用我童年的经历引导学生,每个人从一出生面对的环境肯定截然不同,关键要在如何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上下功夫,未来才能有所不同!

其二,就是刚毕业,两手空空,还一心想着创业。工作无定向,还不甘心当农村教师,比起同龄者,他们的工作已经有定向。辗转几年后,比起一帮一毕业就入岗的小伙伴们,我再次深刻地感觉到了自卑。虽然我只比他们大两三岁。我深刻地体会到,选择不同人生截然不同。影响最深刻的是,在这其中认识当地法院特别厉害的一个姐,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厉害,她说她从小就有一个梦——当法官。法官要求高啊!天哪,我竟然到后来才知道,除了师范类院校以外还有许多专业。鉴于此,我让我们班同学大胆搜索心目中的英雄,并将自己想干嘛写下来贴在我们班级的愿望树上。活着就应该有所追求,而这追求就应该教师去引导,人为梦而活,有意义!

其三,就是现在,正儿八经在哪个领域都站不住脚,因为不够专业。本学期,勇敢将自己一手带上来的精品班让给了其他教师,当然还有长期的班主任费。接管了全校最差的一个班。就为了能带上数学,多多少少能与专业有点挂钩。刚接管上,就是一次全学区性的数学公开课。我以我的思维模式设计了一堂发散性课,没想到被学区一领导直接一票否决了。一个数学专业的教师,竟然连一堂课都上不好!再次,自卑感油然而生!我想我绝不能这样继续下去,得带着我的班级进行逆袭!在评价上,我从来不给学生贴标签,我告诉他们,只要努力,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关在在于成长的内驱力。

在《儿童的人格教育》的讲座中。郭建珍老师开场白:“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是专业儿童心理研究者。我是对儿童心理产生了浓厚兴趣。毋庸置疑,我的授课不够专业,如果我有讲得不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当郭老师开始探讨:为什么学习《儿童的人格教育》?郭老师读了6遍,她强烈地推荐这本书,因为她人为这本书对教育有指导意义。

为什么一本书籍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是因为它包含了经典的论述。这些所谓的经典论述来自于实际的案例。那么,解读老师由为什么能够把一本书有条理、清晰回答问题,在于她一遍由一遍去知性阅读。

与我们讲座老师相比,说实在,我读这本书始终还处于原点,聆听讲座,让我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中获悉了一个自身成长的驱动力。

我对自己着手优秀课堂的理解从吃透教材—观摩优秀课堂—优秀教案的设计—课堂实践,我试图去让孩子们与我一起经历逆袭数学的过程。带领他们一起走出自卑、走向超越!

那么我们也可以回到经历本身,重新从中提取经验和对《儿童人格教育》的解读,改变现有的处事模式,学会与人恰当合作,从而将自己拖出自卑的丛林,实现更美好的人生。

相关文章

  • 教育教学·心理||在自卑中努力超越

    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之父,对自卑情结有深入的论述。 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是指由自卑感或...

  • 正视自卑并努力去超越它——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正视自卑并努力去超越它——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这是一本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看的书,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

  • 79 :该怎么发火

    刷完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再刷下《儿童教育心理学》,刚开始看这本书,书中的很多观点和《自卑与超越》中还是很一致...

  • 寻找生活意义 过上蓬勃人生1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到“人类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之中,人们能战胜自卑心理,超越其狭隘思想,便能体悟到生活意义...

  • 42.自卑心理疏导策略—— 教学案例分析

    徐 宏教育教学论文原创 自卑心理疏导策略 —— 教学案例分析 徐 宏 一、案例点评。...

  • 自卑与超越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谈到:人有三种自卑,面对宇宙的自卑,面对其他生物的自卑和面对他人的自卑。自卑是一种...

  •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自卑是人类进步永恒的动力。 唯有正向的解读,正向的努力才可以超越自卑。 ——《自卑与超越》听...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本书其实讲的是一个人从小到大的发展心理学,也是教育心理学。孩子在成长得过程中,除了先天基因的作用外...

  •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1、关于《自卑与超越》这本书 在认真阅读之前,通过各种信息,我了解到《自卑与超越》是一本心理学通俗读物,以心理学和...

  •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1.自卑与超越 最近看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我发现自卑与超越正好代表着人类的两大心理需求,安全感和存在感。 代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教学·心理||在自卑中努力超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vk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