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条新闻关注度很高,一个是柳岩被闹伴娘,一个是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恰好两条新闻看上去有种奇妙的关联,都涉及到女性权益保护,而这一点正是该新闻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这种事情,我们每个女性都可能遭遇。
当初柳岩被闹伴娘的事件爆出来时,网上还就这个尺度是否算得上性骚扰展开了激烈争论,还冒出了很多柳岩要是平常形象庄重就不会被闹之类的言论,等到和颐酒店事件上演时,简直就是一次深刻的真人示范,看看事情会怎样升级吧,当你们对性骚扰还无所谓地争论时,马上就有女生连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了。
为什么大众反应这么激烈,这种事情太有代入感了呀,甚至有多少人已经确确实实地经历过了,只是当时觉得不妥不高兴,但碍于情面碍于场合没有说,直至这次事件才意识到,原来那算是性骚扰啊。而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则直接击破了大众的底线,这已经不是心里舒不舒服的问题了,在首都的公共场所连人身安全都无法保证,还谈什么女性尊重、权益保障,这是已经退回到女性不用出门的社会了吗。
老实说我也没有被害妄想症,也不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成年巨婴,可是当想象自己身处这种情形,或者比如网上说的,有一伙人冲上来就把你往车上拖,别人要拦就说你们是小两口闹别扭,这种除了直接吓傻吓崩溃,当时肯定做不出更好的自救反应吧。事件出来后有很多教女生如何自救,呼吁女生都去学防身术的言论,提高警惕性当然没错,但老实说,真遇上了,能有多大用。一个成年男子跟成年女子的力量差有多大,基本上,完全碾压,所以练习逃跑比练习格斗的用处可能更大。况且除非受过专业训练,否则不要以为自己的临场心理素质有多强。
所以那些自救的言论,不如省省力气,不要分散舆论的关注度,那真的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来看看现在对这一事件几种比较多的人的看法,一个是讲女生自救,这种一则实用性不大,二则方向错误,环境不好为什么不去改善环境而是要人自己小心呢,所以意思是要女生退回闭门不出的时代吗;一个是讲整个事件是一场阴谋,关乎如家上市,所以后续可能会有一些公关媒体开始出来分散舆论的注意力;一个是推测和颐酒店本身是一个买淫团伙的势力范围,遇袭女生是被团伙的鸡头误以为是来抢生意的小姐,想要拉到角落教训,因为鸡头与酒店、当地派出所都有打点关系,所以当时酒店方面和警察的处理才会显得各种不作为。
不管这件事情的真相如何,当它的关注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细究细节已经没有意义了,大众看到的是公共场所对于女性安全保护的疏漏,我们要的,是堵上这个漏洞,这才是舆论应该关注的方向。
群体性冷漠事件造成的悲剧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了,这种群体冷漠在社会心理学里有一种解释,很多研究表明,人们在一个人时往往更愿意伸出援手,而在很多人的场合,则选择观望,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们在群体活动中,会产生“多元无知”现象,即个体担心过度反应,而导致了群体反应不良,从而降低了对事件严重性的认识。多元无知的产生,提高了悲剧发生的可能性。而这种现象,是可以通过教育来降低的,这就是我们期望通过舆论带来的影响,期望有足够多的人关注到,并开始反省,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曾经做过观望的那一个,是不是造成群体冷漠的那一分子。
除了给大众敲响警钟,我们呼吁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制度的改善。以个人的自我道德约束来维持的社会文明是效率低下的,一个好的制度,应该合乎人性的特质,压制恶的一面,引导善意的滋长,舆论不应该左右法度,我们要的不是逼迫去抓住几个坏蛋,惩处几个恶人,我们要的,是利用舆论的声音,督促各种力量来共同结一张网,这张网覆盖每一个角落,给邪恶以束缚,给弱者以支持,明亮柔软地,包裹在每一个人身上,这是我们最终的期望。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曼德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