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萌宠哲思想法
城门失火,与我何干?

城门失火,与我何干?

作者: 学上嘉双 | 来源:发表于2020-11-05 21:44 被阅读0次

    中国有句成语,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是讲的春秋时代的宋国,守城士兵由于天冷烤火,不慎失火,使城门燃了起来。开始附近的人都没在意,心想“城门失火,与我何干?”但是后来有人提醒说,宋国是个小国,如果没有城门,我们随时都有可能被旁边的大国攻进来,那时就晚了。于是,大家才如梦方醒,马上去“救火”。但此时火焰已经腾得老高,一时半会儿不会熄灭。为了把“火焰”压下去,有人出主意,倾力舀护城河里的水。结果,火焰终于由大变小,最后熄灭。城门终于保住了,但另一个现象却发生了,就是护城河里的鱼,由于缺水几乎全死了。

    远古的“城”是很简单的,就是围着几户人家用石头垒砌一道不很高的墙,目的是用来“挡野兽”。因为那时房屋很简陋,几根柱子用绵藤一缠搭个架子,上面铺着稻草、麦秸,或高粱杆之类,四周再用这些东西一围,就算“了事”。但是后来发现半夜三更居然有野兽来袭,于是就把四周苇杆拆了,换成“石头墙”。人倒是保住了,可是屋子外面的家禽却被野兽吃得“精光”,这就不得不另想办法。各家最先选择的住址,都是随意分散的地方,后来觉得这是个弊病,于是就把住处集中起来,在外围筑一道墙,以挡住“野兽”的进攻。这就是最初的“城墙”,或者叫“围子”。

    这种几家人合在一处,外面筑一道墙防野兽的方式,很类似于欧洲的“城堡”。可是后来情况变了,需要更多的人集中起来,找一个顺道而平坦的开阔地,把外围那条墙筑得又高又厚。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效率提高后,有了“多余”的产品,有人就不想劳动了,开始“抢”东西。这就是“强盗”职业的开始。但是后来形势又变了,得把“围墙”修得更高更厚,导致这个结果的直接原因,是部落与部落之间,发生了争夺人口的战争。

    战争的发生,是在事情不好协商的前提下。有人说战争是个魔鬼,言外之意应尽量躲开它。但是一旦打起来,谁也不让谁,怎么躲得开?这又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非搞得两败俱伤、尘埃落定不可。所以战争一旦发生,就是一匹脱缰的野马,难以控制。一旦开战,双方都要顾及自己长期居住的地方,要尽量使这些地方安全。这样,“城墙,城门,城楼”等概念就“跳”了出来,而且在原来“围子”的基础上,把墙增得很高,加得很厚。这是给敌方的进攻增加了轻而易举的难度,而且又在城外插上无数“鹿柴”作为第一道防线。有水源的地方,干脆就在城外挖一条又宽又深的大沟,把水灌进去,名之曰“护城河”。这就是“城池”的“池”的由来,也是交战双方煞费苦心的地方。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之说。那个“郭”又是怎么回事呢?一个小城在若干年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原来居住地已经没发容纳,只得往城外搬迁蔓延。这就像我们今天的大城市一样,有“”一环路”、“”二环路”甚至“三环路”的地界区分。那时搬迁到城外居住,人口多了,又得筑城。即在外面围一个“大圈子”,与原来的城形成一个“回”字,这个大圈子就叫“郭”。

    春秋后期,周朝的统治逐渐“失控”,诸侯国之间互相兼并,争夺“城池”也就成了家常便饭,而那个城门口及护城河上的吊桥却是个薄弱环节。一旦发现有敌情,吊桥得先收起,城门得马上关闭。这两个动作需同时进行,不然就会被飞蝗似的离弦之箭射得直不起腰,接下来就是敌方的蜂拥而入了。所以“城门失火”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一旦有敌国来攻,你就只有“束手被擒”的份。紧急情况下,这就让许多人在慌乱之中舀干了护城河的水。结果另一个问题发生了,护城河里的鱼死了。

    这个现象是那些守城士兵的“不慎”引起的。当他们在“玩火”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后面的连锁反应。他们没想到,鱼也没想到。许多鱼可能想到的是,城门失火,关我何事?哪知城门失火,它们却倒了大霉!从“鱼”的角度来看,给我们留下的教训实在太深。许多时候,我们看见身边发生的事情,好像与我们无关,其实不然。有些事情,如果仔细想想,与我们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希望大家在遇到事情后,要多想想。想它将产生什么后果,这太重要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城门失火,与我何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yr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