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高中语文课本学过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一路上写景写情,写雨中登山的各种领悟,而今,我在谈及登山后腿的疼痛时,忽生出一念头——来写一写雨中登嵩山的点滴吧,也算是不枉这腿疼一场。
从大学实习和同学登山到和家人登山和同事友人登山,想来这是第三次登嵩山,多数集体出动,不乏乐趣,这次不同以往,是在雨中登山。
走过一段不知名的羊肠小道,便是到了“石船”景点,这次登山我们既辟了蹊径又走了捷径,这为我们登山省了不少力气,我窃喜,此时距离登上“中岳峻极”还需约4445个台阶,我们拾阶而上,信庭闲步,有说有笑,开始真正的登山挑战。
嵩山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1491.7米,不巍峨,却是在四十亿年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中成就了今天“五岳之中”要位!二十三亿年前,强烈的“嵩阳运动”使得此处地壳强烈隆起形成独特的地质景观——“不整合”界面,浑圆的砾石被拉伸成“椭圆”状!而后又下沉至海平面下十亿年,接受嵩山底层沉积。在距今1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地壳再次隆起,厚厚的石英砂岩皱褶成山。而后地壳再次下降,又经历了五六亿年前的“少林运动”,才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古生代。
记得实习时,梁亚红主任和王卓立老师曾带着我们看了少林寺前的元古代地层和寺庙后的寒武纪地层,大家都知道,少林古寺是我们国家北方大寺,遗憾的是整个寺庙却没有水,你可曾知,在整个地质历史时期,从寒武到奥陶,整个古生代,这里曾经经历了两亿年左右的海底世界!
再后来,到了距今两亿三千年前,在嵩山的南北方向又发生了持续很久的“燕山运动”,嵩山地区受到来自南北两侧的挤压,才形成了今天的山势地貌。
雨雾中,亮白高耸的石英砂岩亦幻亦真,遗憾的是并不能完全看清嵩山的真面目,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昭示着沧海桑田的变化,这里保留了地质史上从元古代到人类第四纪的“五代同堂”的地质景观。细想,人的一生在浩翰的地质变迁中是多么短暂和渺小?!
走到“中岳行宫”,脚步开始不听使唤了,腿脚僵硬,腰漆酸软,口袋里的方便面、火腿肠和水,被我吃的精光,见有人下山,赶紧问及上山路程,一位老者见状,笑答“几十分钟便可”。我们丧失的信心再次被拾起,全哥一声说走咱就走!可抬头一看,几乎垂直九十度的“云”梯,刚被拾起来的“信心”瞬间又被“堵”了回来,大家先前的说笑声被叹气声和粗重的呼吸声替代,这登山的滋味,怎一个“累”字了得!
一行人走走停停,总算到了“三皇口”,接下来是一段平直的青石板路,这让我们笨重的脚步稍微轻松起来,正走着,一株开紫色绒状小花、细条带锯齿状叶面的草本植物吸引了我,燕蕊说这是益母草,我拽了一棵小叶放到鼻尖,一股腥味扑鼻而来,真真是上好的药材啊!再次慨叹这中岳造就的神奇!
终于到了峻极峰顶,几个漆红大字,在雨雾中显得有些暗淡,四周苍茫一片,群山隐藏在云雾里看不清真面目,但这并不能抑制我们登上峰顶的兴奋,纷纷留影、拍照。想来,不登嵩山峻极,何来小天下之说?
下山途中,碰到七十多岁的老瓮登山,自信的脸庞、矫建的步伐,看上去远没有我们那么累,看来,锻炼好强健的体魄还需我们继续“修炼”呀!又碰到了挑山的大哥,挑着百十多斤的担子上山,亦步亦趋,我们纷纷感叹生活的不易,也突然领悟自己工作生活的幸福之情,人呀,最难是“随心”生活,知足常乐吧!
《雨中登泰山》一文中,提及“山没有水,如同人没了眼睛,少了灵性”,嵩山在地质史上沉寂于海下数亿年,而今并无水的痕迹。 今天已是登山后的第二天,小腿仍疼痛不亦,和同行的人谈及,有些是脚疼、有些是大腿疼,还有人是膝关节疼,每个人的痛点各不相同,问及孩子爸爸,答案是“可用木桶原理来解释,说明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的短板,短板不同,疼点便不同”,我不敢苟同,但也觉不无道理,看来,大自然的造物法则也是不乏神奇之处呀!
尽管不能听水、戏水,也不能看山、品山,可这登“中岳”之难,却让我们体会的淋漓尽致,一路行来,如同李健吾先生所说“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沉郁多日的心情也畅快了许多!
杭子梢,豆科 嵩阳运动后被拉伸成椭圆的砾石 益母草 登峻极而观天下,释放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