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日值得看
都要2021年了,你还在惰性学习,虚度年华吗?

都要2021年了,你还在惰性学习,虚度年华吗?

作者: 帝苏佩尔 | 来源:发表于2020-11-28 11:42 被阅读0次

    刚才有个朋友问我,马老师发生什么事了,我说怎么回事,他给我发了几张截图,我一看。嗷,原来是昨天,有两个年轻人,二十多岁,一个体重九十多公斤,一个体重八十多公斤,有一个说是我在学校念书,脑筋读地昏沉,马老师,你能不能教我混元功法,帮助治疗一下我的思维。我说可以。我说你在学校读死书,不好用,可能学的是“惰性知识”。那位同学一听啪的一下就站起来了,很快啊!

    哎,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马老师说的读死书不好用,学的“惰性知识”是怎么回事。

    1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上网刷各种各样的文章、视频是“打工人”的摸鱼日常,网络上的各类信息让人眼花缭乱。在简书看到一篇文章讲韩寒的蜕变历程,在微信公众号看到一篇说新中国初期撤销八个省的历史往事,再看到B站一个视频告诉你川普决定仍要继续“战斗”……一篇接着一篇,一集接着一集,每一个故事都让人看得畅快,可关上屏幕回想一下,又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收获,而一天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日复一日,冠以“碎片化学习”的名头,我们争分夺秒地获取信息,但却没有搞清楚的是:

    信息并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一味扎入信息之中,往往会被噪音吵得头昏脑胀,甚至迷失自我。

    社交网络技术在建构出前所未有的个性化自由传播空间的同时,也相应地制造了更为直接和严重的噪音干扰。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噪音之大,前所未有。我们往往会不加甄别地接受大量信息,刷很多新闻、综艺、抖音、头条、关注各类视频大V等,让这些信息充满我们的生活。我们分不清哪些是信息噪音、哪些是有效信息。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这些知识给自己带来的长进实在有限,接受这类信息简直是在浪费生命。

    更进一步,有的人对接触的信息进行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随着收集到的资料、笔记的增多,开始追求更高效的知识管理工具,使用印象笔记、onenote、有道云笔记等笔记软件,开始尝试各类时间管理方法。一种不好用换下一种,一轮一轮不断反复“高成本,低效率学习”。看似可能用到的笔记、资料日益增多,但到头来信息还只是一条条数据躺在软件里,不能真正进入我们的认知体系,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更不用说知识串联成网,或是有效地分享了。接收到的知识局部存在关联,而在整体上呈现零散孤立态势,花费时间学习理解,到头来只是学到一堆“惰性知识”。

    2


    从概念上来讲,惰性知识(inert knowledge)是个体虽然已经获得并保存在头脑之中,但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提取出来加以应用而处于一种非活跃状态的知识。

    惰性知识其实很普遍,事实上,我们大部分所学的知识都是惰性知识!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惰性知识“的存在。

    早在1929年,现代著名教育理论家、哲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就抨击了当时的教育体制,他认为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大部分都是“死知识”,随后在其《教育的目的》中提出:人在思维和实践中往往会受到其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的影响,把这种定式和模式支配下的知识称之为”惰性知识“。它的大量存在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阻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影响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效。

    1996年,Renkl. Mandle, and Gruber 认为惰性知识是当教师或其他人向该知识提问时,能够回答出来,但当教师呈现出某一主题或小组讨论学习的时候,学生却不能够将其知识运用自如。

    随后,2002年Diane F. Halperny提出惰性知识是在需要的时候,不能够提取使用的这类知识。惰性知识存储在人的大脑,却不能有效地将其运用。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反复讲解,学习者却不能把握和获取真正英语知识。

    2005年,Larsen - Freeman 再次定义惰性知识指:在课堂中,学生普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点,但无法将此类知识迁移到其他的课堂或者其他的课外生活中。

    现实中,常常会出现的现象是: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但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却培养了一大群只会书本知识,而不会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最基本问题的学生。

    而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依旧按照上学时的学习模式,开始自己的“终身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不做选择地获取信息,学习过程不系统,不能形成闭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了很多,懂了不少,却不能主动表达,也很难用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得到的知识都是“惰性知识”,不能“活”起来。

    3


    研究表明,尽管“惰性知识”具有潜在的可应用性,但个体经常不能主动、自觉地应用它们解决面临的问题。“惰性知识”的存在使得一个人只能作为知识的“消费者”,很难贡献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知识没有输出和反馈,也就很难有重组和创新的可能。是时候让“惰性知识”活起来了!

    对于知识的内化,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enjamin Bloom提出了“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Bloom's Taxonomy)”,将我们对知识的认知程度,由浅入深分为六个层级:

        知道(知识)(knowledge):认识知识并能回忆,或更进一步地记忆知识。

        理解(comprehension):对知识初步领会,能描述,能解释。

        应用(application):在新的情境下运用知识。

        分析(analysis):分解知识,了解知识的概念、推断、逻辑。

        综合(synthesis):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并整合知识。

        评价(evalution):理性的深刻的对知识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

    经历这六个层级,我们的学习过程就能形成闭环,就有能力将不同知识重组,合成新的知识。

    根据六个层级分类,以及转化“惰性知识”目标,在学习闭环中,我们更应该强化以下几点:

    1.要在大脑里建立信息筛选的意识。

    明白自己想深入了解的知识是什么,保留充足的时间去深入搜集和挖掘,按照”主干枝叶方法“构建相关知识体系。而对于其他碎片信息,要坚持“断舍离”,不太需要的就坚决不做收集。知识碎片没不成体系,可能只是某个结论、某个观点。随着碎片化阅读过多而系统性阅读不足,人就会好像什么都懂一点,但要真问两句,可能又不是真懂,这就是缺乏系统框架的表现。

    左:僵硬的结构        右:自由浮动的知识  

    2.在学习中应注意对知识真正领会,深入思考,积极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

    知识不会孤立存在,它们会有产生的背景,以及应用的方向。而且知识从来就不是树状的,知识更像一张网。构建知识网络是我们活化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的管理集成上,采用可以方便地让知识相互引用的笔记系统:卡片盒笔记法,或本地化的Obsidian、云上的Notion等。知识的管理思路上,采用GTD的笔记管理系统,完成收集、厘清、整理、归档、回顾过程,可能会更好地实现六层级知识闭环。

    3.开放分享,积极创造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使间接经验变成直接经验。

    当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后,你就可以通过分享的方式强化思维框架,并完善细节。同时还能查缺补漏,分享倒逼学习,学习促进完善。借助互联网,你的分享也会让你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更多资源,扩展自己的知识网络。随着你分享的越多,你越容易接触到自己的认知盲点,能遇到更多不同的见解或问题,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学习使人进步,将有限的时间优先用于对有效知识的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是长久的自我修养的过程,也是给人生最好的积累。

    享受生活,提升品质,提高效率,就请关注我吧!

    参考资料:


        《惰性知识》 - 百度百科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 - 百度百科

        《惰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 百度文库

        《你只是在勤奋地学“惰性知识”吧!》 - 外滩教育

        《什么知识值得我们终身学习?惰性知识+跨界知识=对生活有价值的知识》 - 少年智则国强

        《有效信息、类信息噪音和噪音》 - 堂堂吉珂德

    插图:


        部分来自网络

        站酷网(ZCOOL)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都要2021年了,你还在惰性学习,虚度年华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fq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