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1和22为期两天的深圳市民办学校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在深圳市宝安区崛起翻身实验学校东校区举行。我有幸参加培训。在培训环节中深圳市宝安区崛起实验学校赵丹老师给全体参会老师带来了一节六年级《比的应用》一课。作为坪山区小组长代表发言。通过小组讨论,结合自己对小学数学教育的理解,联系学校与工作室的发展方向做了如下交流:
本节课以疫情口罩分配为题材,引入课堂。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不能做到公平的情况,从而引入用比的办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当分的过程出现困难的时候,大胆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更加深入的进行探讨,细致的对按比分配产生模型,形成知识。紧接着升华难度,让学生以多种方法进一步完成分配,这个时候教师有提示:列表,画图,算式,方程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大胆鼓励班级,组内学生生生互动。第三个层次就是深度探究,这个深度的难度在于数据不断扩大,但是比没有发生变化。作业巩固以三角形的比,国旗的比进行分析,解答。
总共分为9个小组分别对本节课进行交流。比如有小组谈论到比一直都是3:2,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其它比等。其他很多方面跟我们小组的讨论点基本上是不谋而合。
主要优点:
学生表达
整堂课中,都以学生为中心,大胆把问题交给学生,这不仅仅是一节课能够做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坚持过程,同时学生课堂回答,互动等一些细节问题也都是模式化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
数学联系生活
以疫情带来的实际生活问题,让孩子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感受社会的温暖,有机的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更加充分的说明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小组合作
教师设计了对问题的难点,对更加深层次的理解,都是把活动交给小组,能够将问题具体化和分散化,同时在基础问题过后还以自主学习的方法。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做到了尊重个性,关注班级的每一个学生。
由易到难
老师从情景的引入到后面的练习,从每一个数据的产生,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不变到变化这么一个思维的碰撞,给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对解决问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学习单
学习单的使用,更是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到班级每一个人,以人为本。与我校提出的“聚焦核心素养,改变学习方式”不谋而合,在尊重集体发挥作用的同时,又让个性得到发展。这有机的把共性和个性结合在一起,寻找一个相同的平衡点。同时也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些举措,能够在一节课中真正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掌握数学知识。
存在问题:
评价单一
比如课堂上学生回答3的时候,写错了,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描述,学生说翻两倍和扩大两倍的意义是否一致这一些课堂生成问题,老师如何去评价更体现一节课的亮点。诸多小组提到评价机智多元化,我更想提出一个关键词“持续”,除了评价多元,我们还得评价持续。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难度有,问题有,那我们该怎样怎样用精准的数学语言去描述数学问题,用数学分析能力去解答问题。
课堂语言平淡
我们虽然是数学课堂,但是我们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生动,有趣,活泼的课堂,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如何做到言简意赅,如何做到幽默风趣同样是我们所有数学老师共同所追求的境界。
学生展示多样化
老师提出了自主探究过程,提示了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些小组谈到这已经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但是我们小组觉得既然有这么多好的方法,那在汇报过程中,是否更加全面的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或许可以捕捉到更多更有价值的一些作品。
小组合作精细化
在几次讨论环节,时间过长。其实每一个问题,都是比较简单易懂。第一个环节,学生已经说出了将140平均分成5份,按3:2进行分配即可;练习环节的三角形度数比,大部分学生都争先恐后的想去分享自己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这两个问题上,老师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去交流,去讨论。那我就想知道老这样的教学设计点是什么?是否在为了教教案而走教案?(现场老师也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为了更多的学生得到培养和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