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天,一位奶奶拿着一件棉衣到学校,要找老师讨个公道。
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的孙子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和几个小孩在一起推推搡搡地玩游戏,一个不经意间,他的孙子的棉衣从前后襟相连的地方一直撕到胳肢窝,成了名副其实的“侧开衫”。
放学后,奶奶看到孙子穿着那件龇牙咧嘴、口吐白棉花的棉衣,气不打一处来,在学校门口就把孙子劈头盖脸地骂了个狗血淋头。
然后祖孙俩进了一家缝补店,补衣服的老板看了看那件破的不成样子的棉衣,说撕成那个样子,补好得十块钱。
奶奶一听,怒不可遏,转念一想,觉得自己就这样补好了那就太吃亏了,于是不补了,又骂骂咧咧地和孙子一起往家里走,骂到激动的时候,就推孙子一掌,让他向前踉跄几步才解恨。
第二天在老师那里,奶奶没有讨回她想要的公道,老师说在班上最喜欢推推拉拉的孩子就是他的孙子,衣服扯破了,她的孙子自己有很大的问题。
在老师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奶奶的火气更大了,大声呵斥孩子是谁扯坏了他的衣服,晚上放学的时候,她又堵在学校门口,要找那个孩子的家长理论一番。
结果放学的时候,班上那天和她的孙子推推拉拉的几个孩子知道那个奶奶如凶神恶煞般堵在学校门口,都混在人群里灰溜溜地跑了,一连几天,奶奶连个影子都没有逮到。
再后来,奶奶守累了,不想守了,就大骂着孙子“没用”,自己掏腰包把衣服给补了。
这个奶奶的孙子,从外表看,低眉顺眼的,真的不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可是,他确实干了调皮捣蛋的事儿,衣服都扯破了,不是吗?
其实他很不会保护自己,把衣服扯成那样就说明了问题,稍微机灵一点的孩子,都不会把衣服扯成那样,那得多大的劲呀!
他也很不懂维护自己的权益,衣服扯破后,他什么都没有说,也什么都没有做,就像木偶人一样,任由奶奶牵着走,对于事情的发展和结果也漠不关心,好像那是别人的事一样,他就是一个看热闹的。
当家长看到这样的一个孩子,说心里话,不烦也烦,可是仔细想想,孩子成这个样子,和家长脱得了干系吗?
家长如果每天都交待孩子,在学校不要和别人勾肩搭背、推推搡搡,因为那样做容易伤到别人,也容易伤到自己,都不好。
时间长了,交待得多了,孩子就会养成一个好好走路,不推推搡搡、不拉拉扯扯的好习惯,衣服扯破的事儿肯定就和他没关系了。
如果奶奶看到被扯破的棉衣,默默地带着他到缝衣店补好,然后交待孩子不要和别人推推拉拉,孩子可能就吃一堑长一智了,可是奶奶的做法恰恰相反。
衣服扯破了要别人陪,可是自己的孙子也参与了,因为十块钱的缝补费,在学校门口堵几天,听起来都让人望而生畏。
家长们都在一边议论纷纷,交待自己的孩子,千万别跟那个孩子玩,为什么呢?难缠呀!谁不怕难缠呢?
只有那种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孩子,他们不怕,因为他们每天都闲得无聊。这不是把自己的孩子推向他们吗?因为孩子都是需要玩伴的,最害怕孤独的就是孩子。
在赶走了孩子的玩伴同时,还让孩子潜移默化了一个迁怒于人的坏习惯,当他下次发生类似的事情,按照奶奶的思维惯性,就是去找别人的错误,而不是寻找自己的原因。
如果奶奶不是经常怒斥孩子,动辄对着孩子破口大骂,孩子绝不会表面温顺、内心叛逆、骨子里却渗透着冷漠。
当奶奶在学校门口堵了几天都没有结果的时候,看到孙子无动于衷的样子,心里很恼火,先是骂孙子“没用”,后来又骂孙子“没良心”,一点都不心疼她。
试想一下,一个如此“强大”的家长形象,哪里还需要孩子来怜悯呢?一个不能被语言温暖的孩子,又怎么可能会无师自通,去用语言温暖别人呢?
其实,在孩子面前适当的示弱,是非常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因为只有在弱者面前,才能显示“强者”的担当。
平心静气地想了想,做到三件事,让孩子远离是非,做个“高情商”的人:
1、交待孩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路不要勾肩搭背,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做一个温文儒雅的孩子。
2、不要动辄对孩子大声呵斥、破口大骂,时时刻刻提醒孩子“没用”,如果条件允许,经常带着孩子进行户外体育运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让孩子真正的强大起来。
3、当孩子在外面吃了一点小亏,受了一点小小的委屈时,学着一带而过。家长觉得没什么,孩子也就会觉得这没什么,家长把委屈放大看,孩子也就养成了用放大镜看委屈的习惯,那种思维是惯性的,对孩子一生的为人处世都不好。
抚育孩子的路任重而道远,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在摸索中徐徐前行,在实践中默默改进。
愿妈妈们幸福快乐!
愿孩子们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