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
如果《无声的告白》中莉迪亚没死,会变成《消失的爱人》中的艾米么?

如果《无声的告白》中莉迪亚没死,会变成《消失的爱人》中的艾米么?

作者: 四月尾巴 | 来源:发表于2017-03-06 22:53 被阅读0次

《无声的告白》,讲述一位女孩从出生开始就在努力迎合父母期待,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女儿”,但是这一切没有给她带来快乐,反而是不断积累的压力,终于最后女孩用死亡的方式永远“摆脱了”父母的期待,而这场悲剧的“因”可一直追溯至莉迪亚父母自小到大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和家庭氛围,父母将自己经历中的遗憾、期许、未完成的事转嫁到孩子身上,一代又一代,终酿成悲剧。

而在看完电影《消失的爱人》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将该电影和《无声的告白》联系起来,如果《无声的告白》中莉迪亚没死,会变成《消失的爱人》中的女主艾米么?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的告白》

消失的爱人

《消失的爱人》,女主是一个拥有着常春藤高学历和高阶层家庭背景的人,其自小在父母的“期待”下迎合着父母,成为众人眼中的“神奇艾米”(一个被众人追捧的以艾米为原型的系列文学作品的主角),她也如莉迪亚一般在父母的控制下成长,她一直压抑着内心真实的人格同时也不断地对抗着,他选择了普通家庭出身、憨厚质朴的尼克,其实就是选择了另一个自己,一个拥有着自己想拥有的特质的自己,这很像《无声的告白》中莉迪亚父母选择彼此的初衷,莉迪亚的父亲希望自己和周围人一样,可以随时藏匿于人群,选择了莉迪亚母亲,莉迪亚母亲又希望自己能成为最显眼的那个,所以选择了她父亲,而艾米也是一样,这是一种对“被控制”状态的厌倦,是一种叛逆。

但是好景不长,在和尼克结婚后,在生活和经济的挫折下,女主艾米慢慢变成了一个控制欲日益增强的人,而男主尼克以前的优点也慢慢转变为缺点,于是感情慢慢流逝,两人自私地以“自己的方式”强迫对方过着“两个人的生活”,家庭矛盾也日益积累,男主尼克出轨,女主愤怒,展开高智商的复仇计划,伪装自己被男主杀害,誓死要男主被抓判死刑,但是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遭遇意外,于是艾米求助追求自己20年的高智商富二代,在丈夫出现在电视节目表现出她所需要的样子,那个她期望中的丈夫尼克的形象时,她又毅然杀了高智商富二代,回到丈夫身边,并且设置了“死局”,逼迫尼克隐瞒其实际行径而且还要和她继续生活下去,是相互伤害,相互控制,相互憎恨地生活下去

这才是比“死”更可怕的结局,也是更可怕的悲剧。

回到那个问题,如果《无声的告白》中莉迪亚没死,那么她的父母也就不会醒悟到自己对她的期许和控制是有多可怕,那么莉迪亚还会继续迎合父母,继续在父母的控制下长大,成功考取名校,拥有着常人羡慕的光环,但是也拥有着一颗被压抑的心,终有一天会开始对抗这种控制,而那个被压抑已久的自己也可能会被“压变形”而产生精神问题,被常年控制着成长的她可能在有能力时极度渴望控制他人,以此补偿自己多年来遭受的精神压抑,在生活的各种选择上,也会任那个被压抑已久的自己来做决定,那么她就已经是《消失的爱人》中的女主艾米了,而这样下去的结局比死更加悲剧。

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或许是你的爱人,或许是你的孩子,请不要将自己一厢情愿的期许送给他们甚至还想要他们说出感谢,你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找到真实的自己,做真实的自己,你应该去倾听、去理解、去尊重,多从他们的角度去看待事情。

如果你不幸也是或多或少带着他人的期许,沉甸甸的期许,苦不堪言生活过来的人,那么请别把这种“苦”再传递给你最爱的人了,往往我们常常说的“为你好”仅仅是“为了自己想看到的”。

小时候,因为我父母都是小学文化水平,大字不识几个,几十年生活下来,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于是自小便要求我好好学习,把学习放在首位,我也是从小就做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聪明学生”,邻居口中的“隔壁家的孩子”,虽然没有如小说电影中那么夸张的压力,但也是疲于迎合周遭人的各种期待。

但我幸运的是,我父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当我长大,上了高中大学,他们就觉得我的事情我自己能做主了,我也会告诉他们学习成绩不是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一切,他们也愿意接受,于是渐渐地我释放了那个自我,做着我喜欢的事,也不用一味向着“成绩”看齐,啃着我“不喜欢的面包”。

现在的小孩,父母动辄给报一个培训班,孩子明显不喜欢或者跟不上,却逼迫自己的孩子去,无非是花钱买个心安,送着孩子不喜欢的礼物,全权决定着孩子的兴趣爱好,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三头六臂,为了什么呢?或者是为了酒桌上其他父母的羡慕和称赞,或者是为了自己想完成的心愿,或者是为了不甘落后。

等孩子长大呢?又忙着催孩子找对象,忙着安排相亲,对孩子带来的对象说三道四,和孩子说这个姑娘不错,那个姑娘哪一点不行,到底是孩子找对象还是父母找对象?

幸运点的,这些孩子长大教育他们的孩子深知“被期待”的苦,而纠正了这种“期待式”的教育方式,不幸点的,这种“期待式”的家庭教育一代接一代被继承下去。

如今,我也有了孩子,我和我太太约定,我们在家庭中要尊重彼此,自孩子懂事起,就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我们应该是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孩子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而怎么玩转这个世界,这是孩子他一生的课题,他自己的课题,我们仅仅是他的“参考资料”,对于我们彼此,我们也尊重对方,不让对方迫于自己的想法而成为别人。

爱一个人,是去尊重,而非控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无声的告白》中莉迪亚没死,会变成《消失的爱人》中的艾米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kp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