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是很喜欢看著名人物的传记的,总感觉透过这些文字,便能从这些人物中汲取到某种精神力量。渐渐大了之后,尤其是上了大学后,便不怎么再看人物传记了。或许这就是自己活得越来越没有“信念”的原因吧。
前几天偶然在老妹房间的书架上看到《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这本书,便向老妹借来。这本书,或者说德兰修女,实在带给我太多的思考与启发。在透过文字了解德兰修女践行爱与信仰的伟大一生中,我好像也渐渐找回了些曾经丢失的东西。
德兰修女一生都秉持着这样一个信念:世界上的穷人、病人,都是基督的化身,爱他们,便是爱基督。正是这样一个信念,促使德兰修女远赴异国他乡,走出教堂的高墙,进入充满了贫穷与疾病的贫民窟,又凭借着自己纯粹的信仰与人格魅力,创立修会并使其发展成为国际性组织,为全世界的穷人服务,为他们带去爱与希望。信念的力量是伟大的,尤其是这种信念已经成为人生的信仰时,它便能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德兰修女并非没有想要逃避过,并非没有动摇过,她的一生在不断奉献与编织辉煌的同时,也不断遭受着各种各样的苦楚——不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身体上的。虽然书中对此描述甚少,但倘若细心体会传记内容,便不难发现这一点。
我想,对自身信念的践行,对自身信仰的忠诚,是德兰修女即使遭受苦难,身心灵却依然能够得到极大的满足与愉悦的诀窍。
没有人否认德兰修女的功绩的善,但依然有人对其提出质疑。不少质疑的声音认为,德兰修女所做的并不能真正治愈世界的“穷”,即治标不治本。浪费精力与财力在濒死之人、残疾人身上,是没有意义的。德兰修女承认她所做的是有限的,但她并不认为自己所做的是毫无意义的。在她看来,即使是濒死之人,也应该在死亡之际感受到爱与温暖;即使她不能够解决“穷”的根源,但至少,她的所作所为,对于被救助之人,是有意义的。事实上,她的行为带动了许多人致力于“为穷人服务”,她的“有限”,某种角度上来说,并非真的有限。
德兰修女对自身的定位非常清晰,她没有想要拯救全世界的穷人、病人,她也知道自己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她只是听从上帝的呼召,竭尽其所能,帮助她能够帮助的穷人们。至于解决“穷”的根源的问题,留给政治家们就够了。是啊,这个世界能够运转并不断进步,靠的并不是某几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引发贫穷的体制问题需要被解决,而在问题彻底得到解决之前,这些穷人也需要获得帮助与爱。
德兰修女无疑是有大智慧的人,她对许多问题的见解,既闪烁着理性的光辉,也被爱所浸润。当然,于我而言,她所秉持的信念,以及她对自身行为的认知,给我的触动与启发是最大的。愿自己能够重拾曾经的信念,并像德兰修女一样,终生践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