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德兰修女:信念的力量》读后感

《德兰修女:信念的力量》读后感

作者: 鹤洞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7-04-27 12:07 被阅读429次

    简读小记:

    生于马其顿的首都,在一个极富有宗教氛围的家庭长大。小小年纪就决定当修女。经过了多次学习(都柏林-印度)。主要是英语和医疗,当然,还有传教。在喜马拉雅山的大吉岭,得到了神的召唤。印度需要当地的天主教。她多次给教王写信,给梵蒂冈写信。而主教一直在怀疑她是否分裂分子,动机如何,还是信仰出现了偏移。

    但她的虔诚最终打动了教皇。坚守四个誓言:守贫,贞洁,服从,仁爱。建立仁爱修会。坚持节俭的斯巴达式生活,无欲无求。关注穷人,垂死者,儿童,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肺结核病人等。她把修会的工作分为五部分:学习教义,医疗,教育,社会和救济。

    她经历着内心的黑暗,多次给神父写信。告知她发现上帝的缺席。她说内心的上帝已经离我而去。但她依然盲目地信仰上帝是存在的。在这样的矛盾心境下,她依然能坚持修会的工作。而且修会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名人的加入和认同。名声越来越大,特别是英国记者马格里奇。随后,她致力于世界各地的演讲、救济贫穷和传道开设分会。尽管她的内心依然黑暗,但她坚持虔诚地祈祷。

    她坚持的某些观点是与社会主流意识矛盾的。例如反对女性独立,坚决服从男权。反对流产,反对人工避孕。认为性仅仅是繁衍,应该禁止女性的性欲。尽管这些,她对贫穷的关爱,对重病者的照顾,对流浪者的眷顾,以及对印度总理的信中提及个人对宗教的自由选择才是宗教自由,让她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后来还有一件大事,在黎巴嫩冒死营救战地的走失的孤儿。国际对此给予高度赞扬。

    后来另外一名应该记者希钦斯对其作出了强烈的抨击。认为她是在贫穷窟里传播极端宗教思想。因为守贫而坚持用落后的医疗水准。接受金融诈骗犯的捐款。那时,德兰修女已经80岁了。

    她死后获得了印度的国葬,也获得了梵蒂冈的圣人册封。争议却未因此而结束...

    感想:

    外界环境对内心的侵蚀,有的非常地猛烈,让我们毫无还手之力,有的悄无声色,内心缺如毁于蚁穴的千里之堤,一发不可收拾。我的心并不是那看起来那么坚强,很容易随波逐流。相信很多朋友都有类似的感受。《乌合之众》是一本群体心理的经典书籍,他认为人一旦融入群体,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引)像德兰修女那样的特立独行的人,社会中并不多见。在合作型社会中,人与人的团体活动并不能减少。我们真的只能如此浑浑噩噩地活下去吗?

    《德兰修女:信念的力量》告诉我,她是一位纯粹的人,信念的力量这个副标题取得很到位,如果不是有一份坚定的信念,坚守的信仰,在那么多的苦难面前,经历了那么多次的绝望,人的斗志是会被磨灭的。锲而不舍地走近贫穷与疾病,这是一种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她告诉我们,或许有一条路,能坚定地做出属于自己内心的选择,不受别人控制与摆布。把自己嫁接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当中去,她选择的是上帝。而在上帝死后的今天,我们的选择其实还有很多的,比如:时间。时间管理大师柳比歇夫把时间当做朋友,坚持时间记录,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丰满。最好的自律就是主动地把自己投身在更大的他律当中。(引)找到属于自己的他律,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或许你会疑惑了,为什么刚刚说自己的选择,现在又投身于另一个他律呢?是不是矛盾了?其实不然。我们在选择的,是一个更大的系统,一个更纯粹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因为某一观点而建立的社会团体(如:粉丝会、球迷会和俱乐部等等)。小团体的号召力很强,但目的性不一定纯正的有利于社会,观点也可能出现狭隘和偏激。

    我想借用一个最近的新闻说说。近日,本地某球队到客场集体骂街事件,齐声高呼的脏话声声入耳,刺耳难受。融入此等团体中的个人,当他们冷静过后是否会觉得,当时的自己,已经被某种群体情绪所压制?

    对于此,我建议给自己留有更多的私人时间与空间,通过阅读和自我反省,觉察自己是否身处在一个偏激的小团体中而不自知。所谓的成长,很多时候就是自我承认,走出迷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德兰修女:信念的力量》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vg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