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读者》杂志铁杆粉丝已近十余年。
其中有一篇文章《一个比喻》,记录道:哲学家尼采的名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一句名言"我是河边的栏杆,谁能扶我,便扶我吧!我不是你们的拐杖。”
作者注:此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我愿意帮你--无论你是谁,只要你需要,你就扶我,我就帮你。第二层意思是,我的价值是建立在自己的位置上的---我之所以对你有用,是因为我在自己的根基上成长,而不是迁就你,成为到处跟着你跑的拐杖。
对于这句话,我也仔细斟酌过。
忽然意识到这是如今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映照。
说说前一句话,从小,我们的课本给孩子灌输的是,无论是谁需要帮助,我们都得立刻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所以长大以后,形成一种社会道德观:有难不帮,便是无良。
事实上,在您张嘴谴责别人之前:
“老人摔倒”事件,有一小伙儿好心去扶摔倒老人,结果被对方反讹;骗子借着问路,偷取他人钱财,甚至拐卖夺命。以上两个例子都都验证了第一条的无私奉献精神,可结果呢?有心之人正利用这些捆绑式观念为非作歹。
若真的没有助人的能力,要硬抗吗?有人不会擒拿格斗,去惩恶扬善,被对方反杀;不会游泳,去救溺水者,不幸遇难。
这些事后会经媒体大肆宣传发酵,可能又会有人前赴后继。
个人更认同第二种处理方式,更加理性:我扎根在我的价值所在去帮助别人,但我不会迁就。
怎么说呢?
作为一个公民,我会在能力所及之处帮助别人,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予人以方便;使用我的自身技能帮助他人,比如翻译写作等等;对于那些能力之外的,我会求助相关人员,交由对方处理;对于那些陷阱,我会更加谨慎。
原则就是,我可能会帮助你度过现在的难关,但是以后的人生需要你自己走出来,我帮过你一次,没有继续帮到底的义务,如果非要道德绑架,也只能一笑了之。
认同: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其实,最好的减损就是做自己的栏杆,独立点。
“栏杆原理”的比喻是否适用当今社会? “栏杆原理”的比喻是否适用当今社会? “栏杆原理”的比喻是否适用当今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