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树王》《孩子王》,写了那个特殊时期阿城的失望和希望,他用一个作家的良心来挖掘那个时代未能被泯灭的人性、道德和价值观,看似在批判,实则在歌颂。
棋王王一生,树王肖疙瘩,孩子王老杆,他们恰恰是时代的脊梁,撑起了那个时代一半快要坍塌的天。
今天的我们再读反映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还有意义吗?我想是的。《棋王》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树王》里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孩子王》里对教育的反思,阿城慢条斯理地叙述着四十年前的历史,也许我们没经历过那样的时期,所以无法切身感受那样的动乱,四十年前的人们经受着贫穷饥饿无知带给他们的考验,同样的,四十年后的我们同样面临着金钱欲望带给我们的考验,尤为相似的是,我们都得不停追问“意义何在?”
《孩子王》里,老杆因为违反“教育模式”被迫离开学校的时候,无比的从容,他也追问过教育的意义何在,人们应该对教育负有什么样的责任,但没人告诉他答案,他自己知道吗?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他更加清楚的是,时代是他自己无法左右的,所以没有抗争,只是收拾东西走人,他把那本新华字典留给王福,最后一句他说感到轻松,我想不是因为卸下担子,而是他清晰地知道自己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向那个时代说了“不”。
《棋王》《树王》《孩子王》 《棋王》《树王》《孩子王》那时的教育是畸形的,读到初三,字不认识几个,作文不会写,社论却背的滚瓜烂熟;批判材料一大堆,课本却无法印刷,学生上课就是不停的抄作文,王福是那群孩子里不一样的一个,他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学习成果,笨拙但发人深省,他跟老师打赌,赌注就是字典,说他可以今天写下明天活动的作文,最后老杆把字典送给了他,但要他记住“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的道理,王福坚决不要,说“我每天抄一百个字,五万字要500天,我们抄书都抄了八年呢。”我们一点都不会因为这个孩子的贫困和遭遇而同情他,反而会对他充满敬意,觉得他了不起。
那时候的老师呢,老陈小学毕业,其他老师也是应付,上课抄课文,最后几分钟唱歌打发时间,反正孩子们也上不了大学,还是得去农场干活,只要响应政策,将三年初中教完,就万事大吉。今天的我们呢?进步是进步了,难道没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吗?为了学生在校的安全,剥夺他们玩耍的权利,造成创造性能力的下降,一天大部分时间被禁锢在“学习”上,忽视效率,更不消说各种造假和形式主义,又有谁认真反思过呢?
我们也要思考,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要往哪里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