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如寄教育前沿每天写1000字
试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结构特点和谐趣性

试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结构特点和谐趣性

作者: 彭晓鲜 | 来源:发表于2016-08-15 16:40 被阅读409次

    内容提要:

    鲁迅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结构是一个对称结构。看这篇文章的标题,早先以为只限于提示写作内容和顺序,细读文章,才发觉它也提示着这篇文章的结构。看来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作细细品味很难真正全面评价它的精妙之处。另外,这篇文章还具有前后对比的特点,其中的哲理性和谐趣性更值得鉴赏和学习。

    正文: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有咀嚼不尽的话题。近日教学鲁迅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蓦然发现它的结构竟然是一个对称结构。看这篇文章的标题,早先以为只限于提示写作内容和顺序,细读文章,才发觉它也提示着这篇文章的结构。看来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作细细品味很难真正全面评价它的精妙之处。

    鲁迅先生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被誉为中国散文中的精品和经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其中,这篇充满童趣的文章,意趣盎然,令人久久回味。

    从标题看,这篇文章记叙了在两个场景内发生的往事,这些往事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即“通过回忆往事来慰藉孤寂的心灵”,通过回忆这些温馨的往事积蓄“真的猛士”奋斗不息的能量。在《<朝花夕拾>小引》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惟独在记忆上,……使我时时反顾。”写作这些文章的时候,恐怕是鲁迅先生最艰难曲折的时期。“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朝花夕拾>小引》)鲁迅先生被迫从北京到厦门再到广州,辗转漂泊,彼时心中的苦闷与彷徨令今人也能感觉到沉痛和苦涩。然而他笔下的百草园是那么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五彩斑斓;在三味书屋求学的时光也那么充满温馨和情趣。让我们后人读取的不仅限于他对往事的回忆,更有他对生命的挚爱与执着,他的好学上进与勤奋,还有他对儿童心理、性情的体察和刻画,让后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颇受启发。难怪他说自己“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文章的对称性和对比性。对称性的结构。无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是孩子学习的乐园。关于百草园,写三个内容,百草园的景物,百草园的传说,百草园里的游戏。而与之对应的三味书屋也有三个内容,拜师,问师,游戏。在百草园,大自然是教室,这里有好看的、好听的、好玩的、好吃的;长妈妈这个不识字的却情感丰富的保姆教授人生经验,闰土的父亲——家里的长工教授劳技课。学习自然知识,学习惊险而奇妙人生经验,练习捕鸟这一类的最简单的劳动技能。和前面对应,教室是在三味书屋,在“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里,里面只有一块匾,和一幅画着“很肥大的梅花鹿”画;拜令人尊重的“方正、质朴、博学”的“高而瘦,须发花白”的老人为老师,先生只叫读书和对课,孩子感兴趣的是“怪哉”这样一种虫子,而老师却让孩子读一些无法理解、无法感到趣味的远离生活的书,什么“仁”“潜龙”“苞茅橘柚”之类;长妈妈会耐心讲美女蛇的故事,而先生却不愿意回答“怪哉”是怎么回事;所幸先生宅心仁厚,不用戒尺,只用脸上的怒色和大叫来管束学生,让学生在书屋后的狭小的园子里淘气一番,在课堂上做做小动作,玩一些手工和绘画之类的有益儿童心智的游戏,这些游戏的结果是摹写了一大本《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后来竟然换钱作了应急用。无论是捕鸟还是画绣像,都不是封建教育的内容,鲁迅先生用这些内容含蓄地肯定了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的价值。

    巧妙的对比。由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构成的两大部分,以各自己的特点形成明显的对比点:色彩的对比,百草园多姿多彩,声色味俱全,这些由各种植物、昆虫本身显现出来的色彩,让孩子直接感受到了世界的丰富多彩。而三味书屋相比之下则显得单调和暗淡,“一扇黑油的竹门”,对联和牌匾,画着古树的画,一切都让小孩子感到陌生和压抑,与快乐自由的园子大相径庭。环境上的对比,百草园是很大的一个园子,里面有石井栏一类的设施和非常丰富植物,而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非常小,能看到的植物只有腊梅树和桂花树,能找到的昆虫大概只有蝉、蚂蚁。人物的对比,不识字的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博学的先生。前者有问必答,耐心温和,而先生却明明知道而不愿回答,还“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气氛的对比,百草园里洋溢着清新的花草香味,是旋律与节奏的组合、色彩与形态的搭配,是一首沉浸在大自然中的欢快自由的奏鸣曲。而在三味书屋则仅有越来越多的书,和小心翼翼的玩耍,沉闷单调,拘谨枯燥。

    文章的画意美和意象美。所谓画意美,就是作者倾注了强烈的感情而创造出来的一幅幅色彩鲜明、能引起人们丰富想象的、给人以美感的艺术画面。所谓意象,就是作者笔下涂抹上了个人感情色彩的事物。鲁迅先生在描写百草园的时候,作了一番十分精细的描写,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充满着诗情画意。“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这些被鲁迅先生捕捉下来的物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散文的画意美和意象美。同时喻示着,这一类的园子就是孩子们的课堂,这里的一草一木、鸣蝉飞鸟、蜜蜂蝴蝶就是孩子的老师,是开始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地方,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和探索世界的最佳场所。这在成年人看来稀松平常的一个园子,鲁迅先生用了“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肥胖”“轻捷”“低唱”“弹琴”“缠络”“臃肿”“小珊瑚”“酸”“甜”等十多个有声有色、有模有样的词汇构成一个美妙的意境,含蓄地喻示着读者,尽管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在孩子眼中心目中却是一本翻看不尽的百科全书。在孩子眼中,这园子里的每一样事物都好比一篇津津有味的文章,每一样事物都有无穷趣味,鲁迅在此度过了自由自在、快乐无比的童年时光。

    文章的哲理性和谐趣性。散文作品点染上哲理的光彩,就能将作品的意境提高到永恒的境界,给读者留下回味悠长的教益。鲁迅的文章尤其如此。百草园是孩子的乐园,说明培养孩子的探索意识和求知欲要到大自然中去,那里才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地方;美女蛇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外表美丽的事物说不定会要你的命,看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有防范心理;雪地捕鸟说明看事容易做事难,别人很容易做到的事你不一定做得到,做事还要有耐心、细心、智慧、意志,这短短的文字里记叙的是游戏,而实际是一种技能的练习,是对儿童身心的全面训练。先生形象的刻画更是让人浮想联翩,这个年老的不苟言笑的师塾老师,当他沉浸在“铁如意,金叵罗”这样豪迈洒脱的诗句中的时候,令人似乎看到他当年也曾生龙活虎、雄心勃勃,看到了旧时知识分子处境的不如意和无人倾诉的苦闷。

    所谓谐趣性,是指散文作品中流露出来的风采情趣。当书屋里学生稚气的读书声和先生苍老悲凉的朗诵同时响起时,那种温馨的情境和意趣,的确有一种时光倒流之感。这样的描写之所以洋溢着温暖的情意,是因为以第一人称作为感知、观察的、叙述的主体,从而缝合了读者和事实之间的缝隙,带来了自然、流畅的艺术效果。更有对孩子心理的生动活泼的描写,如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发生的心理,语言既幽默风趣,又符合儿童心理;对被送到师塾去上学原因的悬揣,更是妙趣横生,既符合儿童真实的认知水平,又表现了儿时的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珍爱。问师一段中对先生心理的揣测,并推广到所有大人们身上,令人忍俊不禁。更有写及自己学习功课一段,先生仅仅几天就对他刮目相看,读书对课进展神速,虽然只交待了几句话,却让读者不难想像作者极其旺盛的求知欲和勤奋学习的模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试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结构特点和谐趣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vu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