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经商
五十年代中期的农村,已逐渐成立了初级合作社。小棉的互助组也入了社。十八岁的刘小棉早已出落成一位典型的农村姑娘。身子挺拔直立,头总是昂着,好像有一种使不玩得劲儿。她的脸色微黑,鼻梁高高的,一双眼睛黑宝石般嵌在脸上,平静时不见声色。遇到情绪的变化,黑色的宝石会发出奇异的光芒。
刘小棉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在大宅院里。白天,小棉清亮的声音以及青春健美的身影为大院子增添很多人气;晚上,母女俩隐进了屋里。油灯一熄,大院子静下来,如何静呢,一些虫子受不了这静,就断断续续叫起来。
小棉在乡村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懂得了人情世故,她用自己的乖巧和懂事取得了当家子们的信任。
她渐渐明白,向有些权势的人物低些头,自己会好过些。但自己从不失了分寸。她知道自己如此做是想在村子里占有一席之地,日子好过一些,不受人欺负。互助组时,母亲小脚下不了地,小棉就和本组的老乡们日出劳作,日落归“巢”。
小棉骨子里有祖辈经商的基因。当时,有些物资奇缺,国家明令不让倒买倒卖,称之为投机倒把。与其说小棉想把日子过好些,让瘦弱的母亲能吃上肉,不如说,小棉按捺不住做生意的一颗活跃的心。她就偷偷地干起来。
一列东去的火车“哞”的一声划破了黑夜的苍穹,小棉和当家弟弟刘连义坐在车窗前。他们望着暗暗的沉夜,心里却感到兴奋。行李架上放着他们在家私下里收购得三十斤皮棉。
东边的天发白时,他们赶到了汉州。两人背着皮棉在晨霜中步行十里到了刘连义的三姨家。还好天还未大亮,村子里没有见到什么人。他们也怕被治安员查到,被抓了投机倒把的典型。
三姨父也是在暗里倒腾的生意人,他有渠道卖掉各样物资。这次他都要了他们的皮棉,并把他们要带走的红薯干准备了下来。红薯干也是带回家卖得,家里红薯干每斤要贵几分。小棉他俩皮棉挣了6元,回去时除了带了一口袋红薯干,还弄了些大盐背回家。这里的盐要便宜一些,准备回去卖给周围的邻居乡亲。
小棉和刘连义下午的时候赶回了家。村子里的人们其实知道他们做什么,治安员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当时乡亲们的日子过得穷些,他们也愿意把手里的皮棉卖掉换成钱,买成洋火,孩子上学用得纸和笔。所以,每个村子里都有类似小棉这样的人。不过,像她这样的年轻姑娘干这个的几乎没有。
那个年代,如果赶上严的时候投机倒把也有被捉住的,厉害的要判刑,轻的要被批斗。小棉倒是没赶上,治安员总偷偷告诉他们一些信,两人就消停些日子,要知道过年过节的点心是不能白送的。
村子也是个小社会,中国人是讲究面子人情的。小棉在生活的熏陶下懂得了权衡利弊,更深谙人情世故,但她仅仅是保护自己,保护母亲,违背良心和信用的事儿,她一次没干过。她倒是没把做生意当成一件不光彩的事,在这姑娘的脑子里固执地认为,这叫互通有无,自家还能赢利,是好事。
小棉这样不怕辛苦地倒腾,和母亲的日子活泛起来,她娘吃得用得倒是没发愁,但一辈子好脾气的娘知道自己修了一个好女儿。
无戒21天训练营,写作练习第6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