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父母效能训练》解读笔记

《父母效能训练》解读笔记

作者: 丹子CCSada | 来源:发表于2020-05-30 16:01 被阅读0次

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与孩子是不是存在很多沟通问题?比如孩子不听话、叛逆、报复,产生各种严重的情绪问题,甚至走上吸毒和自杀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当孩子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很多父母们总是指责,而非训练。父母效能训练(P.E.T)课程帮助他们学到一种解决亲子间冲突的新方法,帮助他们改善与孩子的关系,而不会使亲子关系恶化,使父母和孩子能够建立一种温暖而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相互之间的爱与尊重上。

《父母效能训练》作者:

托马斯·戈登博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担任加州心理学会会长,是美国前白宫儿童顾问,被称为“沟通之父”。有人说他改变了世界,1997-1999年连续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在1962年的时候,他开发了父母效能训练(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简称P.E.T)理论,1970年开始出第一版书籍《父母效能训练》(P.E.T),到现在影响面已经扩大到全球60多个国家,仅参加PET培训班的人,每年就好几百万人。

比尔盖茨的父亲说:“父母效能训练”是他人生得到的最重要的意义。跟孩子一切沟通问题,你都可以找到答案

看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收获特别大的几个点:

一、认清行为窗口和问题的归属

为人父母最大的错误就是忘记了自己是凡人,正因为是凡人,所以他们对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接纳或者不接纳,真实的父母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有时候能够接纳,有时候却无法接纳。

而孩子的所有可能的行为——孩子所说的话或者所做的事情,我们可以称之为行为窗口。

什么是行为窗口?

行为窗口: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模式”,我们沟通中的生气和愤怒,不是因为孩子行为的对错,而是因为我们自己“行为窗口”的接纳度不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看法不同。所以沟通的本质不在于论对错,而是在当下这个时刻,谁的行为窗口没有被满足?谁的感受很糟?谁需要对方的帮助?

例如,你的孩子在星期六早上看电视,让你自由地干家务活,那么,你会把孩子看电视的行为划入“可接纳行为”区;但如果你的孩子看电视的声音让你无法忍受,这种行为就是“不可接纳行为”。

行为窗口分界线应该落在什么地方?这个全因人而异,不同父母的接纳范围会不一样。
比如我家孩子看完书后随便乱放,对于我来说,我喜欢整洁干净,孩子的这种行为我是没办法接纳,而有的父母可能就接纳了。

PET 核心理念是分清问题的归属:

即问题划分的标准是:是谁拥有问题?问题在这里是指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谁就拥有问题,问题就归属于她,需要他来解决——不是指谁做错了什么,谁出现问题。也就是谁有情绪?谁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结合前面使用过的“可接纳行为”和“ 不可接纳的行为”的行为窗口来区分。

举个例子:比如父母累了休息了,但孩子却在床上蹦蹦蹦跳。父母赶时间,而孩子却在那磨磨唧唧这时,并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我们是问题的拥有者。当我们拥有问题,我们要请求孩子帮我们解决。

相反,当孩子拥有问题,即孩子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孩子并不高兴,他感觉到挫折或者遇到了麻烦,比如孩子和小朋友吵架了,孩子发现家庭作业太难了。这时我们不要把问题扛在自己身上,而是要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

无问题区,即这时父母可以和孩子在一种没有问题的关系里一块儿玩、谈天、工作或者分享彼此的经验,这些是亲子之间的快乐时光。

二、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接纳性的语言

接纳性语言的力量:当一个人能够发自内心的接纳他人,同时又能够表达自己的接纳时,他就拥有了强有力的帮助他人的能力。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一为语言(我们说的话),一为社会学家所说的非语言信息(我们没有说的话)。非语言信息表达的方式包括收拾、姿势、面部表情,或用其他行为来传达的信息。

有时候,不干预是一种接纳:我们有时非常想要控制孩子的行为,以达到一个“好”的标准。比如一个孩子在玩儿滑梯,孩子爸爸会在旁边一直唠叨、发号施令。这样的语言和行为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你不行,我不相信你自己能搞定”,孩子就很容易感受到没有被尊重和接纳。

有时候,“什么也不说”也可以清晰明确的表达接纳感。保持沉默——“被动倾听”——是相当有效的一种非语言信息,可以让对方感觉真正地被接纳。比如很多人描述自己和心理咨询师第一次谈话时,常常会说:“他什么也没有说,一直都是我在讲。”“我以为我不可能告诉她任何事情的,结果我竟然说了整整一个小时。”
所以,什么也不说与什么也不做一样,都可以传达接纳的感觉。

然而,在人际互动中,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中,不可能一直长时间地保持沉默,他们之间需要沟通交流。但是他们在回应孩子的情绪和问题时采用的沟通模式有哪些呢?
举个例子, 你5岁的孩子从学校放学后回到家突然跟你说:“我讨厌小明,我要打死小明!”

你会怎么回应呢?
书中列举了12种类别:
1、命令、指挥、控制
2、警告、训诫、威胁
3、规劝、说教、布道
4、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意见
5、说服、教育、进行逻辑辩论
6、评论、批评、表示不赞同、责备
7、赞扬、表示赞同
8、归类、嘲笑、羞辱
9、解释、分析、诊断
10、安慰、表示同情、安抚、支持
11、调查、询问、审问
12、回避、分散注意力、开玩笑、转移话题。

几乎90%的父母的答案都可以归入这12种类别。这些回应孩子信息的方式,会造成孩子停止开口,是孩子感到内疚或者无能,减低孩子的自尊,引起孩子自我防御,激发憎恨,使他感到不被接纳等等。

那么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如何说孩子他才会听呢?父母要避免给建议、讲道理、安慰、赞扬等12个增加沟通障碍的方法,而是采用积极倾听的方式。

三、孩子拥有问题时,我们用积极倾听方法

积极倾听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抓住孩子的情绪关键信息,重复它,表现出我们的共情。比如针对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采用积极倾听的方法:听得出来你很生气(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可能会说:是的,我很生气。他会继续往下说:因为他不跟我玩。。。。。

这个方法有助于我们发现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像“剥洋葱”一样,把情绪的外层剥掉,露出内核的原因,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逐渐回归理性。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分析问题,发现自己的解决方案。

积极倾听要求我们内心要真诚,真诚地想要帮助他解决问题,真诚地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信任孩子有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人。

积极倾听要注意一点:防止鹦鹉学舌,重复孩子的话。例如:
萨姆:看,爸爸,我用我的新工具做了一架飞机!
家长:你用你的工具做了一架飞机。(鹦鹉学舌地重复编码)
家长:你是真的对自己做的飞机感到很骄做!(对情绪进行反馈)

所以,要学会准确地使用积极倾听,父母们需要进行练习。

同时,积极倾听需要共情的倾听。什么是共情呢?共情是指倾听者向信息发送者传递的一种信号。告诉倾听者正在和他共同感受她的感受,把自己置于她的位置,暂时进入信息发送者的内心里面。共情不仅仅是情绪上的理解,同时是身体上的理解,我们父母要蹲下来,注视着孩子的眼睛,仔细倾听她的感受,达到感同身受。当父母没有能够与孩子共情,没有体会到这些情绪时,孩子自然会感到他们的情绪没有被理解。

所以共情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还要乐于与之相处,或者陪在他的身边。

当孩子拥有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积极倾听的方式。
那么当父母拥有问题时,他们有一些可供选择的方法:
1.可以试着直接改变、纠正孩子
2.可以试着改变环境
3.可以试着改变自己

其实,如何与孩子沟通,我们可以选择一种面质孩子的有效方法:“我信息”

四、父母拥有问题时:用面质性“我信息”方法

“我信息”具体为:
(1)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
(2)父母的感受;
(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事迹而具体的影响。
即行为+感受+影响

举一些书中的例子:

“我信息”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成长,帮助他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它是坦诚的,往往能影响孩子,促使孩子在产生某种感受时,也能对父母发出真实坦诚的信息。

“我信息”对应的是“你信息”,而“你信息”往往带着指责、评价等,那么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也是以“你信息”来对待。
举个例子:

妈妈:“你今天回家又把衣服乱扔,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你能不能自己收拾好。”
孩子:你自己不也是这样,也没有见你每天把整理的很好!

那么如果是“我信息”会如何沟通?
妈妈:“你今天回家又把衣服乱扔,妈妈很不舒服,因为妈妈要收拾很久。”
孩子如何回应呢?
他是不是会以“我信息”回应:
孩子:哦,不好意思,我现在就把他收起来。

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需要孩子协助解决时,要避免使用直接命令、建议、威胁、说教的方式,而要使用“我信息”,“我信息”是更能够客观、不带指责的、坦诚的、尊重孩子的沟通方式。这是一种可以避免争执,容易激发孩子自律性的沟通方式。

“我信息”不仅仅用于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同时也可以用于成人之间的交流,还有用“我信息”表示赞扬:

我们经常用老一辈人的方式赞扬孩子:“你真棒”、“你真乖”……这些赞美虽然表现了长辈的认可,但没有体现孩子“行为”本身的价值。家长的赞美并不能帮孩子形成自律的品格,只有他们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然就养成自律的习惯。

所以,家长可以把赞美换成“我信息”,强调行为本身给大家带来的好处,比如说:“你今天没有吵闹,让爸爸很高兴,因为你让爸爸可以安心的看书工作。”

五、解决冲突使用第三法:“没有输家”方法。

生活中,我们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往往经常陷入一个非输即赢的逻辑,你赢了孩子(第一法),会导致孩子出现怨恨、撒谎、讨好、自卑等问题。而你输给孩子(第二法),长期以来,也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

第三法,简单点就是商量,首先把我们的权威放下,和孩子共同探讨一个解决方案,当然,最终的方案,可能不是你最初的预期方案,也没关系,只要你能接受,同时孩子也能接受。第三法对孩子的自律性建立非常有帮助,使孩子成为成熟、更有责任感、更独立、更自律的热。也会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同时,你们的关系,会在一个一个的问题中,越来越亲密了。

第三法包含6个步骤:
步骤1:确认并界定冲突。
步骤2:找出各种可能的备选解决方案。
步骤3:评估备选解决方案。
步骤4: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步骤5:执行解决方案。
步骤6:对解决方案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估。

举个例子:
孩子突然不去幼儿园,可以用积极倾听的方法找出原因,界定冲突。然后和孩子一起找出可能的备选解决方案。(你希望妈妈早点去接你?还是爸爸去接你之类的),然后和孩子商量选择解决方案,可以用“我信息”方式:你不去幼儿园,妈妈会很担心,因为妈妈就没办法好好上班了,有其他办法吗?最后和孩子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当然执行方案过程,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接受了,也许今天就同意按照这种方式,可是明天就未必了,那么我们就需要和孩子一起商量调整。

第三法要求当事的的各方共同参与问题的解决,有效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父母们需要进行大量的积极倾听,并且必须发出明确的“我—信息”

六、做真实的父母
面对孩子,我们不可能总是能完全做到接纳,没有一点情绪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做孩子眼中真实的父母,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该表达我们的感受就表达,而不是隐藏我们的情绪,比如你嘴里不说,看着接纳孩子,但实际上你的表情是不接纳孩子的,孩子其实都看在眼里。

言行一致也就是这个道理。言这里不仅仅是语言,还有姿势、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我们不需要假装成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居高临下的评判对错,也不需要和家人一起制定一套“对付”孩子的统一策略。掌握了PET理论之后,我们会把冲突当作是机会,而不是逃避的借口。当我们敢于在孩子面前表现情绪和需求时,你会发现,你的孩子也会考虑你的需求,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亲子关系会越来越亲密。

所以父母可以改变他们自己,去减少他们不能接纳的行为,只要他们认识到他们的还在可不是他们的孩子,不是他们自己的生命的延续,二是独立的、独一无二的个体。 孩子就是孩子,愿我们都能接受孩子的真实样子——就是孩子,他们能快乐健康地成长。
很喜欢纪伯伦在《先知》说到:

你的孩子并非真正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为自身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借你而来,但非从你而来,
尽管他们和你同在,但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但别灌输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大可以努力让自己像他们,但别设法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也不会停滞于昨日。

最后很喜欢书中最后的关于“我的人际关系信条”,其实也是对这本书的总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效能训练》解读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xh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