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白,总会觉得风神俊朗,白衣飘飘,宛若仙人。
诗歌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反复吟诵,荡气回肠,真乃千古第一诗人。
这样的李白应该是一生过得恣意洒脱,羡煞众人吧。
以前读他的诗,想象中他就应该是这样的人。
最近听了几部关于李白的书,又专门找了电影《长安三万里》来看。
原来李白一生过得并不如意。
一生艰难逐梦,一世诗酒问道。
李白是商籍,在唐代商籍是不能参加科考的,纵是他满腹才华也不行。
古代人分三六九等真是害死人。
还有一条路径就是有人推荐,李白很自信,觉得这都不是事,只要见到他的人肯定会用他,推荐他。
可谁承想,没人愿意推荐他,不得不承认,那些官老爷还是有眼光的,恃才傲物,政治上又不成熟。
这样的人能用吗?一喝酒,那张嘴不知道会惹什么事,万一出事,还会牵连推荐的人。
但是李白不这么想,觉得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白确实不适合做官,你想想一喝醉,都让高力士给他脱靴。
没喝醉政治上也很幼稚,安史之乱中,他和妻子躲在庐山之中,本来好好的。
当时李亨已经继位了,李璘要起兵,总要拉拢几个人在他身边。
他的幕僚韦子春拿着五百金来请李白出山,李白名气大,能造出一定声势,让人看到李白都来支持他。
李白觉得终于有伯乐了,有人赏识他了,就要去,他的妻子是相门之后,不让他去,说这是造反,你跟着去凑什么热闹。
最终也没劝动,李白还是去了,还没干啥呢,李璘起兵很快被镇压,李白也入狱。
造反是要杀头的,后来郭子仪为他求情改判了流放。
在流放途中遇到天下大赦,他觉得皇帝还是喜欢他,开心的很。
那首耳熟能详的诗《早发白帝城》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当时李白60岁了,成了叛贼,心里这个气呀,他听到李光弼要收复河北。
他给自己买了杆红缨枪,要去从军,后来也没去成给病了。
断断续续一直病着,李白走的时候儿子在身边,也没发讣告,大家都不知道。
公元764年,朝廷终于发了诏书,宣李白进京,但是等到诏书送到当涂的时候,才发现李白死了很久了。
李白虽然心里有一个愿望一直未达成,也一直没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和解,但他的人生其实过得相当精彩。
虽然他总是说:“我是一个随遇而安的学道的人。”
但其实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想要做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的雄心。
这两件事情不断地纠扯着他,才酿成了李白整个人生的悲剧色彩。
也许正是因为那种苦闷才激发了李白的才华,给我们留下了那么美好的诗歌,无人能出其右。
我在想要是李白真如了愿,成了油腻的政客,那是什么感觉,呃。。。不能想。
也许就是这样没被官场浸染的李白才能做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来。
李白的诗歌十之遗九,一生做了上万首诗,我们如今只能看到一千多篇诗词。
喜欢李白恣意洒脱的模样,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少年的自己,只有李白一生都是少年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