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日和阅兵式上不能忘却的

作者: 知未了 | 来源:发表于2017-08-06 10:40 被阅读314次

    《黄纬禄院士传记》这本书读完很久了,书很小众,不是鸡汤文不是小说,不能帮助加薪也不能协助理财,大多数人不会买也不会看,朱日和阅兵式上看到扬我国威的大家伙,相信,你我安享和平年代带来的岁月静好时,一定有老一辈人曾负重前行,黄纬禄院士就是这其中一位。

    7月30日上午,在朱日和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一场气势磅礴的沙场阅兵庆祝90岁生日, 分列式上,当众多杀手装备公开亮相时,举国沸腾,当火箭军东风21丁接受检阅时,解说词如是说,这种导弹的导引头可以智能识别地形,一边飞一边矫正路线,保证精准打击,东风导弹家族里,东风21丁专门用于攻击水面舰艇,被称为“航母杀手”。东风21丁是东风21的改进型,追本溯源,黄纬禄院士就是这东风21的总设计师,就让我们跟随《黄纬禄院士传记》,认识那些东风的兄弟,以及在一穷二白的国情中,航天人如何建造起属于中国自己的导弹。

                  黄纬禄院士简介

    黄纬禄,出生于安徽芜湖,父亲是前清的秀才,博学多才,为人平易憨厚,黄纬禄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最小,性格安静寡言少语,但是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从小爱动脑筋,喜欢算术到了痴迷的程度。黄纬禄的初中在芜湖芜关中学度过的,高中考入江苏名校扬州中学,在那里他遇到了数学名师汪桂荣老师,汪老师,思路清晰,言简意赅,讲课深入浅出,这种把复杂问题简单论述的风格让黄纬禄一生受益匪浅。高考时,因为生病,他错过了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考试,最后选择了离家较近,交通相对方便的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大学毕业后,受电机系主任陈章老师推荐,选拔进入“庚款”留英学习,在英国,黄纬禄近距离见到了德国的V-2导弹,这种大家伙竟使他为之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东风兄弟

    书中,以黄老的事迹为线索,讲述了东风家族部分成员。下面两张图都是新手上路,附上我初学的思维导图和我小外甥的画作,简介东风家族的历史。

    朱日和阅兵式上不能忘却的 朱日和阅兵式上不能忘却的

                东风初现,步履维艰

    1956年10月8日,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国防部五院正式成立,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成为总院下属的一个分院,即二分院,黄纬禄被调入二分院,家也安在这里,即现在的永定路,现在的永定路房价飙升到七八万一平,在当时,那可是荒草遍地,荆棘丛生,有时还会看到骷髅骸骨,据说建礼堂挖地基是还发现了带有陪葬品的棺木。

    东风导弹从最初仿制苏联的P-2地地导弹开始,因为计划在1959年10月1日为祖国献礼,故仿制导弹更名为“1059”(即后来的“东风一号”),导弹武器系统是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主要包括弹体、推进、控制、战斗部和电气等系统,黄纬禄作为控制系统的第一负责人,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去开创中国的导弹事业,在 “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这种精神现在依然鼓励着航天人)的精神鼓舞下,刻苦钻研,勤于动手,善于交流,精于组织,不仅自己掌握理解透“1059”控制系统及部件的工作原理、飞行力学等,还经常组织不拘形式的学术交流,“1059”仿制的同时,其改进设计型“东风二号”中近程程导弹立项上马, 1960年,苏联中断协议,撤走专家,成功仿制“1059”,改型研制“东风二号”就成了中国的“争气弹”,1960年10月27日,一列由18节客、货车厢和特种车厢组成的专列载着两枚“1059弹”到达试验基地,11月5日,聂荣臻元帅亲自指挥,“1059弹”似一把身披朝霞的利剑,直指长空,随着指挥中心不断传来各跟踪台站发出的“发现目标”“飞行正常”和“跟踪良好”等报告,弹着区传来报告,导弹准确击中目标!

    这一天是苏联政府全部撤走专家的第85天。至今,一枚“1059‘’导弹,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地铁军博站)展出,后“1059‘’导弹更名为“东风一号”

    为了提高“东风二号”导的命中精度,黄纬禄提出了双补偿方案,这种方案大大减小了由于制导方案引起的方法误差,在研制过程中,专门成立了技术尖子培养小组,黄纬禄任组长,1962年,“东风二号”导弹第一次发射失败,黄纬禄忍受着十二指肠溃疡发作的剧痛,排故归零,白天他靠服用胃舒平来缓解胃酸加剧的溃疡疼痛,夜间,他常常需要持续按揉或用力顶住疼痛的部位才能勉强入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黄纬禄从控制系统的角度分析了“东风二号”飞行失败的原因。经过钱学森、屠守锷、​任新民、黄纬禄、梁守槃等专家在各个领域的会诊和改进方案,期间做地面试验17项,发动机试验105项两年后,“东风二号”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没有人知道,“从零开始”的事业是何等艰难;没有人了解,“孤军奋战”的滋味是何等苦涩,只有黄纬禄他们自己清楚,曾度过了多少个不分昼夜的日子,曾经历了多少一筹莫展的低谷。

    “东风三号”是我国第一型完全独立研制的液体中程地地弹道导弹,射程2000千米,黄纬禄任控制系统总设计师,随之,“东风四号”、“东风五号”方案论证开始,“东风四号”是中远程导弹,“东风五号”为洲际导弹,这三型导弹,是在文革最艰难的日子研制的,当时,黄纬禄任控制专业研究所所长,既要应付文革中的 “阶级斗争”,还要夜以继日的负责导弹研发,最终这三型导弹都定型并装备部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

              东风扬威,一弹两用

    20世纪60年代,美、苏等强国已形成地地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战略轰炸机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战略防御体系,其中潜地导弹是从潜艇发射,它和导弹核潜艇构成了潜地弹道导弹武器系统,潜地导弹机动性大、隐蔽性好、生存能力强,是各国国防竞争力的主要武器之一,在此世界局势下,1967年,我国国防科委经与军方和七机部共同研究,决定集中力量开展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这需要跨越单级固体导弹和陆基导弹阶段,难度很大。黄纬禄受命于危难之时,开始了从液体到固体、从路上到水下、从固体发射到移动发射、从控制总体到总体技术的角色转变和开拓创业的新征程。

    潜地导弹主要技术难点是水下发射,经过综合分析,将美国最先研制的发射台发射、舰船运动模拟器发射、舰艇水面发射、水下固定发射和潜艇水下发射五个步骤,简化为陆上发射台发射、陆上发射筒发射、水池水下发射和潜艇水下发射四个步骤,“台、筒、艇”的方案大大简化试验设施,缩短研制周期,并能节省上亿元的研制经费。黄纬禄亲自带领试验队在南京长江大桥附近进行了全尺寸模型弹入水冲击试验。为了给试验提供良好环境,许世友下令对南京长江大桥实施三天宵禁,为了不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半夜到凌晨,黄纬禄带领试验队成员来到大桥边上,参加试验。经过3次入水冲击试验,测得了不同投放姿态下弹体载荷、入水深度等数十种参数,为“巨浪一号”的成功研制打下基础。

    “东风二十一” 是“巨浪一号”的上岸型号,为陆基机动导弹,“一弹两用”周期短、投资少,可取得两种型号的效果,是解决我国陆基机动发射固体战略导弹有无问题的“快与省”的方案。潜地导弹尾罩分离后落入海中,在海水的阻力下不会伤及潜艇,“上岸”后,尾罩分离,很容易极速下落砸到地面的发射车辆,黄纬禄提出了侧推小火箭方案,尾罩分离后,主发动机点火前,侧推小火箭点火,将尾罩沿预定方向推离危险区,黄纬禄带领他的团队,突破了陆基机动导弹的许多瓶颈,诸如导弹配套车辆的研制、如何将导弹水平的装入或退出发射筒等。

    “巨浪一号” 和“东风二十一”均为战略导弹,对于保家卫国、捍卫疆土就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巨浪一号”经过两次的失败,经过了常规潜艇、核潜艇的发射试验,最终如蛟龙出水,长剑出鞘,精准命中目标,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新局面,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弹道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技术,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而“东风二十一”开创了“一弹两用”的空白,是战略导弹研制史上的又一壮举,其改进型直到现在都列装部队,成为阅兵式上的一枚耀眼星星。

    尽管利剑出鞘,所向披靡,我们依然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们不敢忘却,不敢忘却曾经落后被挨打的历史,不敢忘却举国勒紧裤带造导弹的场景,拜读《黄纬禄院士传记》,更深知,我们不敢忘也不能忘的,还有老一辈航天专家,他们顽强拼搏、无怨无悔,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了一生。

    和平年代,歌舞升平已是时代的主旋律,所以航天事业,无论对于门外人还是当局者,更多的解析是一份工作,常自嘲为“航天屌丝”的工作,几近忘记了这份工作所带给我们该有的荣誉,曾经听一位航天人说:当你在靶场,看到飞行试验圆满成功,导弹精准目标的瞬间,那种荣誉感和自豪感发自肺腑,每一个航天人乃至每一个中国人有机会,见到那种场面,都是人生之幸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日和阅兵式上不能忘却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yg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