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第三回,讲的画家凡艾克的故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03ecc5de7692683a.jpg)
在油画的发展史中,15世纪20年代,是一个奇特的年代。
在意在利的佛罗伦萨,因为马萨乔等人的努力,在视透、造型和真实的空间感等方面,都跨出了一大步。而在欧洲北部的尼德兰地区,油画也开始突然变得写实起来。这个变化的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被许多艺术史家称之为“奇迹时代”。
促成这种变化的最大的贡献者,无疑是凡·艾克兄弟。
一、从湿壁画到油画
为什么油画会在1420年至1460年间突然变得写实起来了?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两种不同的绘画类型说起:一种是湿壁画,第二种则是油画。
1、湿壁画的制作过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db950cce78e7234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a31425f5d56687d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dd979cd522b5dc4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b30db942e5f39e6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0aaa50972901194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65fba731eef1cae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abbfc8dad2ef3a7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607183742ac27dd2.jpg)
2、古典油画的制作过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d606b53ecf36f82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f76172de6d9c405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67676ca0c53c2e2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1f7d67cfd920158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86f1ad52f0cbd24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5d953289173b6f6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e47454839461c82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bba55428b96965e2.jpg)
从两种不同画种植的简略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不同。
一是工序上的不同
湿壁画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从三层基底的制作到透稿、起稿,常常需要一个团队的配合才能完成。油画则大大简化了工序,让艺术家作立制作成为了可能。
二是表现力不同
湿壁画因为工序和材料上的限制,必须要在限定时间(通常是一天,干了之后,就无法作业)内完成;而油画则可以不断深入,层层罩染,大大提高了表现力。
三是颜料上的不同
制作湿壁画的颜料为“坦培拉”,是色粉与鸡蛋等乳液结合的一种颜料。必须要在他新鲜的状态下,使用效果才能保证。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e4d7fbfda546fe12.jpg)
而油画颜料则是色粉和油结合后形成的一种颜料。它原本有不易干燥的特点,性能无法比肩坦培拉,但在凡·艾克等人的努力下,最终刻服了这一技术难题。并为提升油画的绘画技法,开创了一条新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35f2bc96c9d840c3.jpg)
当然,这两种颜料和绘画的区别,并非是一时兴起的产物。它们之间的演进有着相当长的时间,甚至在油画颜料已经成熟、技法也成熟起来时,仍然能看到混合两者的尝试。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735226819f7abf29.jpg)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乔托的名作《哀悼基督》就是典型的湿壁画,到了马萨乔与后来的拉斐尔时,湿壁画的制作工艺与绘画技法已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9ce89bd6ac62c4c4.jpg)
凡艾克的这幅名作则是油画作品, 在1425年左右,凡艾克兄弟就已经改良了油画颜料,此时的技法也已大成。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e43a356a1bcbd266.jpg)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在他创作时间上虽然比《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晚了整整60多年,但仍然是用坦培拉与油画的混合技法进行创作的。因为融合失败,它在第二年最出现了剥落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故然有达芬奇的科学家性格,愿意做各种尝试有关。但也与当时的社会传播速度和社会风俗有关,因为那时油画颜料的配方是一种秘而不宣的高科技,会受到严格的保护。
二、标志性作品
与此时同,与南方的意大利崇尚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不同,位于欧洲北方的尼德兰则仍然是教会力量所支配的社会。这种区别,我们可以明显地从两地画家的创作倾向上看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521d26e454a1f99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0171a4fe3f5dab41.jpg)
在马萨乔的笔下,无论是从构图还是人物的造型上,都在向古希腊和罗马艺术致敬。而在凡艾克的笔下,它的构图与造型趣味,都更多的偏向于中世纪的细密画。
而且,可能是因为宗教强大的关系,尼德兰的绘画内容也往往避开宗教、更多地表现起社会风俗,而且开创了爱昧的象征主义传统。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286216034bca242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7f865f73093ab1cf.jpg)
如果说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从精神气质和形式革新着手,那尼德兰的人文主义则是从打磨细节和自然主义这条路径所展开的,也即是我们中国人说的“由技入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b09200ad2813f88e.jpg)
其标志性的事件,无疑就是这组《根特祭坛画》。这组由20个画在组成的折叠式画障,每逢节日的礼拜盛会,祭坛的两翼伴随着音乐旋律被徐徐打开,辉煌夺目的12幅祭坛画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88ea1df0ca08bcec.jpg)
虽然整个作品依然是典型的宗教题材,但从人物的造型、透视的把握都已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尤其是对其中对细节的描摹,绝对是空前的成功,即便是放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很难企及的高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81cb22d2494dd97d.jpg)
对于从未有过立体绘画的视觉经验的人来说,这组343×440厘米的巨型组画的出现,在当的震撼力可想而知。
但问题是,在没有榜样参照的情况下,如此的写实,如此的飞跃,凡艾克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三、隐秘的知识?
尽管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油画颜料的改良与发明,马萨乔等人对透视法的成功运用,都为凡艾克的飞跃提供了基础。但其惊人的成功,还是令人惊叹,甚至感到了某种“怀疑”。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0bafddd369e92de0.jpg)
在“怀疑”的人当中,就有著名画家大卫·霍克尼。他研究的结果最后写进了《隐秘的知识》一书中,他的这种说话虽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也不失是另一种解读视角。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e9696eb6e3e54877.jpg)
霍克尼的结论很简单,那就是除了油画技法的进步和油画颜料的产生,当时的画家们还借用了一种“高科技”——凹镜成像。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a8237d8a462ddaa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09fe73706df723ab.jpg)
这种凹镜成像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范围只能具限在了1英尺见方(30厘米)的范围内。如果超过这个幅度,影象就会因无法聚焦而变得模糊。但也正是这个缺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视觉证据。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26146d3b98745673.jpg)
比如说上面这幅作品,由于透镜成象的围范限制,画家们通常都会采取多幅拼贴的办法来组成一幅完整的大画。其中细小的误差便会造成在画面中形多个灭点,不再是单点透视。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98f11d7116c2d9f3.jpg)
我们就以凡艾克的《根特祭坛画》为例,这幅羔羊礼赞就存着因拼贴而造成的细小误差:这幅画并非只有画面背景中的太阳是透视灭点,事实上,还有画面中央的羔羊和画面前端的生命之泉。以至于画面的中央位置像是突出来了一般。
这种细小的误差,不是受过专业的透视训练的画家,或者是相关的专业人士,其实很难凭肉眼发现。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15a7eb157da9bcc7.jpg)
这种效果,经过大卫·霍克尼在他作品中有意识地放大后,产生的效果也别有一番风味,甚至有了点当代的效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cb4e0f88071e5227.jpg)
事实上,在凡艾克的作品中,关于的透镜成像的暗示随处可见。最起码,他应该是透镜是很熟悉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3198398/d62351afd96adf80.jpg)
虽然大卫·霍克尼的研究引起了巨大的发议,关于十五世纪透镜成像原理的使用也并没有直接的文献记载。但正如霍克尼《隐密的知识》一书的副标题——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所说,在当时,这些知识应该是都是画家们秘而不宣的武器。
再者,即便是凡艾克借助了透镜成像技术,也并不碍于他的伟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