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油画鉴赏艺术之家
油画英雄志第3回:镜里摘花

油画英雄志第3回:镜里摘花

作者: 艺得学社 | 来源:发表于2016-10-06 17:15 被阅读185次

    这里是第三回,讲的画家凡艾克的故事。

    凡·艾克自画像

    在油画的发展史中,15世纪20年代,是一个奇特的年代。

    在意在利的佛罗伦萨,因为马萨乔等人的努力,在视透、造型和真实的空间感等方面,都跨出了一大步。而在欧洲北部的尼德兰地区,油画也开始突然变得写实起来。这个变化的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被许多艺术史家称之为“奇迹时代”。

    促成这种变化的最大的贡献者,无疑是凡·艾克兄弟。


    一、从湿壁画到油画


    为什么油画会在1420年至1460年间突然变得写实起来了?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两种不同的绘画类型说起:一种是湿壁画,第二种则是油画。

    1、湿壁画的制作过程

    2、古典油画的制作过程

    素描起稿 上底色 底色完成 深入1 深入2 深入3 罩染 完成

    从两种不同画种植的简略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不同。

    一是工序上的不同

    湿壁画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从三层基底的制作到透稿、起稿,常常需要一个团队的配合才能完成。油画则大大简化了工序,让艺术家作立制作成为了可能。

    二是表现力不同

    湿壁画因为工序和材料上的限制,必须要在限定时间(通常是一天,干了之后,就无法作业)内完成;而油画则可以不断深入,层层罩染,大大提高了表现力。

    三是颜料上的不同

    制作湿壁画的颜料为“坦培拉”,是色粉与鸡蛋等乳液结合的一种颜料。必须要在他新鲜的状态下,使用效果才能保证。


    坦培拉颜料制作

    而油画颜料则是色粉和油结合后形成的一种颜料。它原本有不易干燥的特点,性能无法比肩坦培拉,但在凡·艾克等人的努力下,最终刻服了这一技术难题。并为提升油画的绘画技法,开创了一条新路。

    油画颜料

    当然,这两种颜料和绘画的区别,并非是一时兴起的产物。它们之间的演进有着相当长的时间,甚至在油画颜料已经成熟、技法也成熟起来时,仍然能看到混合两者的尝试。

    乔托 哀悼基督  1336年  湿壁画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乔托的名作《哀悼基督》就是典型的湿壁画,到了马萨乔与后来的拉斐尔时,湿壁画的制作工艺与绘画技法已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凡·艾克  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1434年  油画

    凡艾克的这幅名作则是油画作品, 在1425年左右,凡艾克兄弟就已经改良了油画颜料,此时的技法也已大成。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1498年  坦培拉与油画混合制作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在他创作时间上虽然比《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晚了整整60多年,但仍然是用坦培拉与油画的混合技法进行创作的。因为融合失败,它在第二年最出现了剥落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故然有达芬奇的科学家性格,愿意做各种尝试有关。但也与当时的社会传播速度和社会风俗有关,因为那时油画颜料的配方是一种秘而不宣的高科技,会受到严格的保护。

    二、标志性作品


    与此时同,与南方的意大利崇尚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不同,位于欧洲北方的尼德兰则仍然是教会力量所支配的社会。这种区别,我们可以明显地从两地画家的创作倾向上看出来。

    古希腊雕塑 马萨乔 失乐园

    在马萨乔的笔下,无论是从构图还是人物的造型上,都在向古希腊和罗马艺术致敬。而在凡艾克的笔下,它的构图与造型趣味,都更多的偏向于中世纪的细密画。

    而且,可能是因为宗教强大的关系,尼德兰的绘画内容也往往避开宗教、更多地表现起社会风俗,而且开创了爱昧的象征主义传统。

    中世纪细密画 凡艾克 作品

    如果说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从精神气质和形式革新着手,那尼德兰的人文主义则是从打磨细节和自然主义这条路径所展开的,也即是我们中国人说的“由技入道”。

    特祭坛画  凡艾克  1425-1442年

    其标志性的事件,无疑就是这组《根特祭坛画》。这组由20个画在组成的折叠式画障,每逢节日的礼拜盛会,祭坛的两翼伴随着音乐旋律被徐徐打开,辉煌夺目的12幅祭坛画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根特祭坛画(局部)

    虽然整个作品依然是典型的宗教题材,但从人物的造型、透视的把握都已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尤其是对其中对细节的描摹,绝对是空前的成功,即便是放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很难企及的高度。

    圣母玛利亚 根特祭坛画

    对于从未有过立体绘画的视觉经验的人来说,这组343×440厘米的巨型组画的出现,在当的震撼力可想而知。

    但问题是,在没有榜样参照的情况下,如此的写实,如此的飞跃,凡艾克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三、隐秘的知识?


    尽管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油画颜料的改良与发明,马萨乔等人对透视法的成功运用,都为凡艾克的飞跃提供了基础。但其惊人的成功,还是令人惊叹,甚至感到了某种“怀疑”。

    大卫·霍克尼

    在“怀疑”的人当中,就有著名画家大卫·霍克尼。他研究的结果最后写进了《隐秘的知识》一书中,他的这种说话虽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也不失是另一种解读视角。

    大卫·霍克尼做的凹镜成像实验

    霍克尼的结论很简单,那就是除了油画技法的进步和油画颜料的产生,当时的画家们还借用了一种“高科技”——凹镜成像。

    凹镜成像实验 凹镜成像实验

    这种凹镜成像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范围只能具限在了1英尺见方(30厘米)的范围内。如果超过这个幅度,影象就会因无法聚焦而变得模糊。但也正是这个缺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视觉证据。

    荷尔拜因作品

    比如说上面这幅作品,由于透镜成象的围范限制,画家们通常都会采取多幅拼贴的办法来组成一幅完整的大画。其中细小的误差便会造成在画面中形多个灭点,不再是单点透视。

    羔羊礼赞

    我们就以凡艾克的《根特祭坛画》为例,这幅羔羊礼赞就存着因拼贴而造成的细小误差:这幅画并非只有画面背景中的太阳是透视灭点,事实上,还有画面中央的羔羊和画面前端的生命之泉。以至于画面的中央位置像是突出来了一般。

    这种细小的误差,不是受过专业的透视训练的画家,或者是相关的专业人士,其实很难凭肉眼发现。

    大卫·霍克尼作品

    这种效果,经过大卫·霍克尼在他作品中有意识地放大后,产生的效果也别有一番风味,甚至有了点当代的效果。

    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局部

    事实上,在凡艾克的作品中,关于的透镜成像的暗示随处可见。最起码,他应该是透镜是很熟悉的。

    凡·德·帕埃拉肖像  凡艾克

    虽然大卫·霍克尼的研究引起了巨大的发议,关于十五世纪透镜成像原理的使用也并没有直接的文献记载。但正如霍克尼《隐密的知识》一书的副标题——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所说,在当时,这些知识应该是都是画家们秘而不宣的武器。

    再者,即便是凡艾克借助了透镜成像技术,也并不碍于他的伟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油画英雄志第3回:镜里摘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ie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