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对亲戚夫妇来我家,看到我家的茶几后跟我说这个要收起来那个要收起来,这个要放里面点那个要放里面点,说我们这样太危险了,还特地跟我分享说他家的茶几什么都不敢放。
我就笑笑地听着他们讲,没回一声,也许是我没出声,所以他们后面又加了句:“你家这个稳定多了,我们家孙女‘伤’的不行,很高的东西都要爬上去够!”
正是因为这句话,促使我又想分享了。真是我家这个稳定,他家那个‘伤’吗?
我家欣妹对家里所有的物品也是充满了好奇跟探索欲望的,茶几上的物品她同样也会去抓、玩、扫,但说实话家里的物品放置并没有因为欣妹的到来而做什么特殊的放置处理(除了热水壶会放里面一些,但依然放在茶几上),茶几、酒柜、碗橱(连地的,位置矮)、床头柜……原来该怎么样的现在还是怎么样。
为什么会觉得我家这个稳?因为没有看到家里有什么被欣妹损掉,也没有看到过大人把什么东西藏来藏去的,更没有看到家里物品放置发生什么改变,以前来看到我家茶几放着什么,现在还放着什么。所以自然而然就对欣妹形成了“稳”的感觉,根本不需我讲话、我吹嘘。(其实这也正给欣妹的成长,营造了正向的引导环境氛围,我是很乐见的)
欣妹的这个“稳”是怎么来的呢?靠到处藏东西,不给她有机会触到就能让孩子呈现出“不到处翻找”的状态吗?靠把物品放得高高的就能让孩子不攀爬了吗?靠大声呵斥和阻止就能让孩子不哭不闹地放弃吗?
我们都知道不能,可很多时候我们做大人的就这样执拗地一意孤行了,最后还把不理想的结果——所谓的“伤”(到处翻找、攀爬、哭哭闹闹),全都归罪到小孩身上。
所以孩子的“稳”是源于大人的稳、环境的稳。孩子也是一个跟我们一样再正常不过的常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怎么样她的环境就怎么样,她不需要我们因为她而做特别处理、特殊对待。如果我们做了,我们内心会觉得因为孩子的到来自己的生活都要变得小心翼翼,日复一日,我们就比较容易产生疲惫感,而这种疲惫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会拖累我们的情绪还会真真实实地传导给孩子,孩子会觉得因为自己而让大家觉得疲惫,于是孩子就会用自己“蹩脚”的方式来不断尝试让自己常规化、不要被特殊对待,所以她就更趋同大人——我要自己吃东西、我要自己走路、我要自己拿东西、大人可以做什么我就可以做什么、大人怎么行动生活我就怎么行动生活。因为是孩子,所以方式是“蹩脚”的,因为蹩脚,所以很多时候不被理解,最普遍的——茶几改变了。
这改变不是常态的,是特殊的,所以孩子就“不稳定”了,所以他要上攀下钻、里翻外翻,找出很多很多的物品来操弄来证明我是有能力的、我是和大家一样的、大家能拿的东西我也可以。因此对于不甚理解的家长来说,又进一步误解了孩子,更是强化了孩子很“伤”的印象,这无疑又是给孩子的成长道路设置了诸多障碍。
欣妹之所以“稳”,因为不知何为“不稳”。可以动的一直都在着也可以动着,危险的大家都一样在注意着小心谨慎着,存在风险的都有提醒警示着。自然慢慢地欣妹就模仿着明白着。给大家举个例子:
我家茶几上放着一个长宽各20厘米的玻璃烟灰缸,掂量估计有1斤重。昨天因为婆婆外出走亲戚,所以我要做午饭,我待在厨房里捣弄着,欣妹自己一个人在茶几处玩,忽然听到欣妹很大声地“嗷嗷”叫,我赶紧跑了出来。出来后看到欣妹一手扶着茶几,两腿微屈,涨红着脸像是很用力地一手提着烟灰缸“啊啊”叫,我赶紧接过手,因为缸沿很浅,欣妹的拇指都扣的泛白了。我接过烟灰缸后,欣妹才慢慢的放松了下来,我立即表扬了她:“哇,妹妹保护了一个烟灰缸耶!”。我把烟灰缸放回原处,又回到厨房忙了,欣妹也依然是自己在那里玩着。
烟灰缸就放在茶几上,它要藏吗?烟灰缸会打烂,需要我们去告知吗?烟灰缸不能玩,还需我们提醒吗?
当我们在因为孩子的到来而让常态化的物品放置发生特殊改变时,那么我们无言的对孩子的不信任就已经开始了。不信任的念头,必定会产生不信任的结果。
然而,在的一直都在,但每一个存在在孩子心里都有了分门别类,这不就是我们所想看到的所谓的“稳定”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