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认知偏差与晕轮效应

作者: 幻想伏特伽 | 来源:发表于2017-02-17 21:02 被阅读173次

    朋友圈流行一个段子:

    小明:妈,我脖子疼!

    小明妈:玩手机玩的!

    小明:妈,我脑袋疼!

    小明妈:玩手机玩的!

    小明:妈,我困了!

    小明妈:玩手机玩的!

    小明:妈,我没考好!

    小明妈:玩手机玩的!。。。

    无论小明说什么,小明妈妈都认为是小明玩手机导致的,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发生的可能性。

    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这种事情,比如今天突然心脏附近不舒服,根据认知偏差的人有过胃部疾病的历史,他们会认为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胃部原因,而不大考虑是否是其他因素发挥了作用。

    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这种情况大多数人都会存在,当年火的不行的“茄子治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就是因为他们陷入了认知偏差的漩涡,把一些可以自然消除的病和一些吃药治好的病都归功于“我吃了神奇的茄子”,忽略了其他因素的作用。这个例子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存在很多类似的情况。

    某公司经常发生员工故意不接老板电话事情,某天老板A给员工B打电话,响铃半天没有人接,老板想:这是故意不接?回去质问员工为什么故意不接电话,得到的回答是原来员工的手机落在了会议室,并不是有意不接老板电话。虽然大多数情况都是故意不接,但是代表这就可以每次都通过这个原因考虑问题么?

    一位妈妈以前患过风湿,听到小儿子腿疼,就认为是儿子穿的太薄得了风湿,并且按照自己的风湿的方法给儿子用热毛巾敷。而实际情况是小儿子打球的时候受伤,软组织挫伤,此时应该用凉水先止血,热水反而会加重,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


    这种认知偏差有害的地方就是它会使我们过度主观臆断某些事情,不去探究其原貌,造成一些错误判断进而产生不良影响。

    认知偏差还会产生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就是晕轮效应

    在认知时,人们常常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其他未知觉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这就好象晕轮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称之为晕轮效应。

    本文最前面的妈妈说小明玩手机玩的就是一种晕轮现象,当她把一个个症状全部归为玩手机时,她便会对“因为玩手机才产生这些症状“这个观点更加深信,并且应用到其他事情上。

    与玩手机相对应的一般还有:穿的太少,看电视看太多,睡觉太晚,吃的挑食等等。

    家长起初说这些是因为想借此机会纠正我们身上的坏习惯,但是当真的病症来临时,真的适合这么做么?会不会耽误了真正的原因?

    而且晕轮效应还会产生一个死循环陷阱,“因为晚睡导致问题——所以问题是晚睡导致的”,一种好像可以自己证明自己的假象,其实按照逻辑来说这个句式什么都能推广:因为癌症是导致人死亡的原因,所以人死亡的原因都是癌症?所以晚睡只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其中一个因素,不能看到这一个因素就不去考虑其他因素,这是很危险的。

    经济学家认为,大脑通常采用简单程序应对复杂环境,因此出现偏差在所难免。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认知偏差跟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有关,是为了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保持自尊或者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

    其实,解决认知误差和晕轮效应的一条秘诀就是:再试着找找还有没有其他造成这件事情的原因,特别是在做出决断和措施前不要停止找更多的原因。

    喜欢我的文字关注下方作者,更多好的文章与你共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警惕认知偏差与晕轮效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wl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