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咨询的队伍之后,大家每天互动的话题真的是五花八门。才刚坐定不久,同仁来了一条消息,有人问了关于拖延症的问题,问对拖延症有什么看法?来访者也没有说关于拖延症的具体情况,就直接冒出这样一个问题。

咨询师大咖给了这样的答案:
“内心两个小人的战争,一个说:不想做,不想做;另一个说:不能这样,不能这样。”来访者说,自己就是这样的状态,怎么破。大咖给的回答是:让两个小人和解。让某一个变得强大,让另一个变得听话。
情况一:“不想做,不想做!虽然我有些拖延,但是并没有真正耽误事,也许我还没有开始着手做,但我内心一直在关注,思想一直在做准备,这就是我做事的方式。我相信自己在最后时刻的爆发力!” - 好的。
情况二:“不想做,不想做!”别假装没事儿似的,其实,在拖延的过程中,你一刻也没有放下内心的担心和焦虑,所以,别折磨自己了,你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放得下的人,赶紧做完,踏踏实实地去玩吧。”“好的。”
看完心理大咖的说法,觉得如醍醐灌顶。感觉像个小故事一样,内心里的黑白两个小人都显得特别可爱。
虽然自己一直标榜自己是属于高效率的那种,但细细想想自己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其实也存在一些拖延的状况。一般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自己才会拖延的呢?
1. 需要做的事情是自己觉得没有多大必要或者意义的,或者说对于分配事务的人不太欣赏的,当面对这样的事情时,我会有点希望这事能被遗忘,因为感觉到这事做和不做的差别并不大。
2. 对于组织内认定是重要的事情,我会第一时间尽力完成。但如果任务本身是没有界限的。意味着你做完这件事,就会有更多无厘头的任务冒出来的,那我也会拖延。有些时候,不是对于手头的任务拖延,而是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但一定会踩着点,在最后时候才提交。
3. 当自己对于某些结果觉得不可接受的时候,其实也会用拖延症的借口来给自己找理由。比如职称考试没通过就评不上,自己知道通过会更好,但不通过也不影响现在的工作。为了所谓的面子,也会谎称自己没有时间,也就一直拖着。想到这个问题时,我突然意识到,“拖延症”本身不是问题,“拖延症”带来的不良后果才是问题。如果职称评不上会影响自己的工资收入,那可能就会慎重地考虑应对“拖延症”的问题了。
4. 其实,“拖延症”也并非是什么严肃的大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的拖延,会给自己争取更多时间来做自己觉得有价值,或者说对自己长期来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少做些无畏的事情,那就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写作、学习感兴趣的主题?只要没带来啥不良后果,反我最后都能搞定,平时还乐得其所,也不焦虑,何必要“开药”。
5. 如果“拖延症”要改变,那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谁痛苦谁改变”。既然不痛苦,也就不会做啥改变了,顺其自然就很好。完不成任务,那就得承担被批评和克扣绩效的后果,那自然就会改变。但对于无关紧要的事务,偶尔拖延也挺好的。
你有拖延症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