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是新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对减碳有重要贡献。关键问题是成本太高,不能普及。北京率先布局,依托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产业资源优势,构建了以加氢示范站、国际氢能交流中心、科技园区为载体,产业基金、企业联盟、专项政策、试验基地为支撑的“3+N”氢能产业生态体系。
氢能孵化器,可以通过“深度孵化+精准投资+创业培训+品牌曝光+资源对接”的孵化模式,打造氢能产业垂直孵化空间。
亿华通厂房,9000平,主要建设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基地。
涉氢测试区,总体规模约1500平,承载园区企业涉氢装设备、系统的测试、检验检测功能,为产品摸底、研发及迭代提供支撑。
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联盟,联系政府、企业的桥梁,主要提供产业研究、政策咨询、行业活动的服务,完善产业生态。
园区围绕燃料电池、氢的制储运加和建筑能源三个产业链,已有亿华通、东方氢能、稳力科技等企业入驻。虽然一个新兴产业,已经初见雏形,但发展起来还是任重道远。
其实,人类早在1520年,即发现氢气。瑞士医生、炼金术士兼哲学家帕拉萨尔苏斯将铁、锌等放到硫酸中,观察到氢气。距今天已有500多年了。
1783年,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通过对水成分分析,确定水是由氢和氧组成,正式命名氢元素。
1839年,英国物理学家格罗夫制作了首个燃料电池。他证明重组分子氧气和分子氢气,可以产生电能、热量和水,被称为燃料电池之父。
1898年,人类首次制出液态氢。
1952年,人类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1966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退出了第一台32kw燃料电池汽车。
1958年,现代燃料电池基本定型。伦纳德设计了一种在膜上沉积铂催化剂的方法,高效获得电能,制作出现代燃料电池。
1999年,全球第一个公共加氢站在慕尼黑投入运行。该站加注液氢,完全自动运行。
人类对氢能的利用,一路走来,步履蹒跚。但技术在不断进步,难题不断被克服。目前的问题,仍然是制储运加成本高,配套设备设施跟不上。我们在加氢示范站就看到很长的等待加氢的车队。说明加氢站比较少。据说,氢能车(主要是渣土车、叉车,乘用车还少见)每年只有1000辆的产量。这样的规模,成本当然很高!如果这个数字翻1000倍,成本估计大大下降。这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或者等到一个风口。如果不能实现大规模应用场景,产能跟不上,成本就降不下来。成本降不下来,大量应用的局面就打不开。
但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在全球油价高企的情况下,氢能产业还是天地广阔!希望看到满大街跑的都是氢能源车,还有很多非车领域,也大量应用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