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个资深怕狗人士要写一篇关于唐代狗狗的文章,嘿嘿,毕竟艺术形象无杀伤力。
哎呀,想撸狗怎么办?别急,除了各种萌宠视频,你或许还可以换个方式,看看前方即将出没的狗狗们。
图片来自网络萌宠,可以有
和现代人一样,唐代人养狗作宠物,尤其是那些体型小巧可爱的品种,比如著名的“猧子”。
《酉阳杂俎》中记载了杨贵妃在唐玄宗与大臣下棋快输的时候,让怀中的猧子跑到棋盘上去扰乱棋子,讨得皇帝开心。
上(玄宗)夏日尝与亲王(哥舒翰)棋,令贺怀智独弹琵琶,贵妃立于局前观之。上数枰子将输,贵妃放康国猧 子于坐侧。 子乃上局,局子乱,上大悦。
至于这种小狗究竟有什么来路?长的什么样呢?那可以说是争论了许久的话题。不过就现在的资料来看,“猧子”与“拂林狗”很可能是同一品种的不同名称。它们并非原产于中原,而是从西域传入的品种,长的身形矮小,几乎贴着地面走。是不是萌萌哒小短腿既视感?
考古发现的一些形象与各类文献记载中拂林狗的特点相比较,下面这些“狗狗们”可能与这一品种比较接近。
双童图(局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第187号墓出土的这幅唐代的《双童图》,有一个小孩抱着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狗。敦煌文书里也有小孩子与猧子玩耍(三三结伴趁猧儿)的记载。
元师奖墓壁画唐代元师奖墓壁画中有一小孩牵狗的形象,狗体型小,小耳朵竖起,向人奔跑。
这种比较稀奇的宠物狗作为富家儿童的玩伴,应该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这样的宠物狗形象在一些仕女画中也能见到。像著名的《簪花仕女图》中就有女性逗狗的画面。
簪花仕女图局部在一些唐代诗歌和笔记小说中,猧子经常出现在仕女等女性群体的生活中。
全唐诗中留有不少诗歌提及“猧儿”:
王涯《宫词》之十三:白雪猧儿拂地行,惯眠红毯不曾惊。深宫更有何人到,只晓金阶吠晚萤。
《醉公子》:门外猧儿吠,知是萧郎至。刬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扶得入罗帏,不肯脱罗衣。醉则从他醉,还胜独睡时。
相思之意,相思之愁,有时与猧儿的叫声相连,有时也与怀中的猧儿消解。
狩猎好帮手了解一下
唐代虽然是稳定的农业社会,但是狩猎活动却依然常见。尤其是在皇族贵戚之间,狩猎之风更是流行。皇帝为了自己的狩猎,还设置“狗坊”(五坊之一)来专门饲养猎犬。
关于五坊的简单解释,这里偷个懒:
五坊,机构名。唐有五坊,即雕、鹘、鹞、鹰、狗,供君主狩猎时用。原属殿中省闲厩使管辖,后改属宣徽院,由宦官主管。
在懿德太子墓壁画中,图中的两个侍从,架鹞携犬,推测二人身份是鹞坊小儿和犬坊小儿,从服装颜色上看,官职为六品或七品。此犬貌似是瘦瘦的大长腿?
架鹞驯犬图五坊的鹰犬主要用途之一就是供狩猎。当时的猎犬形态,多纤细苗条,又称“细犬”,它们虽然外形并非高大凶猛,但是奔跑速度很快,而且耐力好,所以在狩猎活动中常常出现。
金乡县主墓骑马狩猎俑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人怀抱尖嘴、细腰、长腿的猎犬。
骑马狩猎俑 狗狗在看你一直都是看家护院小能手
看见这些蹲坐和趴卧的狗俑,和村头那些中华田园犬也是极为相像了。长久以来,到今天的许多地方,狗依然有着看家护院的使命。
李承乾墓(看我长得多机灵) 阎识微墓狗俑(看不见我、看不见我)日本来唐高僧圆仁在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了开成五年,在途中黄山八会寺内的一条黄毛狗“见俗嗔咬,不惮杖打。见僧人,不论主客,振尾猥驯。”在寺院中,狗也是看家护院的角色。
唐代民间养狗,肯定还是此种用途最为常见。无论是机敏警觉的蹲坐状和趴卧抬头状还是慵懒休息的俯卧状都和日常生活中家养看门犬的姿态类似,它们就是古籍中所称的“守犬”。
另外,在军队中也出现过它们。
因为狗机敏善吠的特点,唐末有军中使用狗来担任军队“警备”的记载。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九月,“朱全忠穿蚰蜒壕围凤翔,设犬铺、铃架以绝内外。”注曰:“凡行军下营,四面设犬铺,以犬守之。敌来则群吠,使营中知所警备。”
狗狗这么可爱,还是不要……
至于唐代食狗,已经不如前代盛行。在唐代,人们对食用狗肉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大众的观念中,狗不是日常的肉类饮食。
唐代颜师古为《汉书》中记载樊哙“以屠狗为事”作注时说:“时人食狗亦与羊豕同,故哙专屠以卖。”
从颜师古的注解可以看出以屠狗为业、日常食狗肉在唐朝应该较为罕见,以致需要用当时人们常吃的羊、猪的食用和屠宰情况来作为类比进行解释。
唐代的狗狗形象,你是不是有了简单的了解了呢?
PS:非常抱歉图普遍很糊
其他相关文章:今天,我们认识一下唐代的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