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519686/b21f8a7b7c395230.jpg)
来英国前,除了个人安全问题,我最担心的莫过于遭到种族歧视。当时,我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上翻到了不少留英学生自称受到种族歧视的经历,有些描写绘声绘色,遭受歧视那一刻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令我不得不感同身受。我本就对此忧虑重重,了解这些“前辈”的生活经历后更感惶恐,非常担心留英期间因为种族歧视而生活不愉快,甚至碰到人身意外,这是我不愿发生的。
在英国生活的头两个月,我一直友好客气地对待所有人,不论中外,我多半笑脸相迎,彬彬有礼,尤其是跟外国人打交道,有时碰到不太确定是否会触碰到对方文化禁忌的情形或话题,我通常事先说:“如果我接下来所说的蠢话有所冒犯,或者你觉得不太合适,请你原谅,并及时纠正我。”一听这话,对方往往比我更客气,笑着说:“别这么说,Young,不存在什么蠢话。”我起初以为,或许因为这种友好,所以我始终没有遭受歧视的经历,就像笛卡尔所说,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后来,我仍然一如既往地友好待人,时刻体现绅士风度,不过逐渐不再过分客气,以免显得生分,跟外国人待在一起时随意了不少,不论是熟人或初次谋面的生人。这样过了几个月,歧视依然没有找上门,无论是有些看似高傲的白人朋友,还是擦肩而过的路人,我们都相安无事,他们从来没在我面前有过任何我认为不妥或冒犯的言行。我对此感到诧异,英国不是到处充满对华人的歧视吗?为何我没有哪怕一次类似的遭遇?
直到二月份的某天夜里,宿管处的辅导员来我的公寓跟住户们进行两周一次的例行交谈。那晚,她提到三月底宿管处会召集每层楼的住户,举行一场关于种族歧视的座谈会,希望我们踊跃参与,积极发言。既然提到了种族歧视,我刚好提出心里的疑问,询问同为中国留学生的她和另一名中国室友是否有过被歧视的经历,以及怎么看待对华人的歧视。
辅导员的眼睛直打转,倒吸了口凉气,开始搜肠刮肚。室友见她沉思不语,率先发言:“我记得十月份去学校招聘会的时候,向我钟意的一家英国本土公司投了简历,当时HR扫了眼我的简历,又看了看我,问:‘你最终的打算是留在英国还是回中国?’我说:‘如果有机会,可能先在英国干两三年,积累点海外工作经验,然后回中国。’结果你们猜怎么着,HR对我说:‘不好意思,我们更倾向于招聘本国学生或欧盟国家的学生,不过你仍然可以试试看。’你们看,他对中国人歧视太直接了,连掩饰都不掩饰,我太失望了。我本来对英国的印象还蛮好的,结果来这么一出,我太失望了。”
听完他的抱怨,我直言不讳地说:“这不挺合乎情理的吗?你自己说干两三年,到时候拍拍屁股就走人,作为雇主,为什么要耗两三年在一个明知会跳槽的人身上呢?到时候你撂下的摊子谁来管?退一步讲,即便在国内面试,你跟HR讲过两三年就走人,也没公司乐意招你吧。何况这是英国,原本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就有回国的打算,只不过暂时把这里的工作当作踏板,英国雇主不招你这个中国人完全合情合理呀。所以,这跟歧视中国人有什么关系?”
室友被我这番话噎住了,面露难色,一时语塞。辅导员见状,打破僵局:“前几天我从利兹回谢菲,在火车上,坐我对面的中年人看我戴着口罩,眼神有点嫌弃,向上拉了拉衣领,遮住嘴巴,我觉得这是对我戴口罩的行为的歧视。我觉得这种反应挺过激的,反正我挺反感的,好在他没做其他事,要不然我可能对着他咳嗽两声吓吓他。”
室友一听来了劲头,搭腔道:“对对对,你就应该对着他咳嗽,谁让他歧视你!”
我依然直截了当:“我们假设一种情境,如果你在国内,流感季节在地铁里看到某个人戴着口罩朝你走来,接着坐在你身边,你会不会也下意识地拉一拉衣领,觉得要注意一点,防止感染?或者即使你不这么做,你看到某个人因为身旁坐着个戴口罩的人往上拉了拉衣领,甚至把身体往一边靠,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人是在歧视那个戴口罩的人?大概率不会,因为你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举动,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我保护行为,不是吗?为什么在国内你不会把这种行为视为歧视,只是换一个环境,你就把类似的行为当作歧视呢?况且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口罩文化的国家,这里人们的生活常识是,戴口罩意味着有传染病,所以出于自我保护拉一拉衣领有什么问题呢?”
听完我的一连串疑问,她皱了皱眉,撇撇嘴:“嗯,这个,怎么说呢,你说的也没错,但还是对这种行为不舒服。”
这时,室友兴致勃勃地接过话茬:“提到口罩,我也有过被歧视的遭遇。前两天,班里有个印度女孩儿突然戴起了口罩,我觉得这是对中国人的歧视。”
这下不但我满脸疑惑,辅导员也满头雾水。我不解地问:“为什么她戴口罩是歧视中国人呢?”
室友接着说:“因为我们班上大部分是中国人,只有中国人才戴口罩,她一个印度人又没戴口罩的习惯,突然戴口罩不就是戴给我们看的嘛。这不是歧视我们吗?”
听室友这番解释,我想起一个现象,黑人互称Negro表示亲近,可其他种族的人称呼黑人Negro就是歧视,这跟他的逻辑几乎相同。但是,Negro原本带有歧视含义,好比跟好朋友打交道,时不时称呼对方为“傻逼”或“二货”,问题不大,可假若脑子抽了,叫一个不熟的人“傻逼”或“二货”,这不是自己找抽吗?此外,戴口罩和称呼本是两码事,口罩本身不带有歧视含义,怎能用同一种逻辑类比这两件事呢?我没好说出心中的疑问,咧咧嘴无奈道:“也许吧。”
事后没几天,我又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个留英的中国姑娘描述自己遭到学校潜在歧视的经历。事情的起因是学校Student Support Services向全体学生发了一封关于疫情的邮件,要求近期从武汉或湖北省返英的学生进行自我隔离,这位姑娘看完邮件内容感到不适,认为校方涉嫌歧视学生,越想越不开心,于是就此咨询了英国本土的同学,询问他们学校的表述是否存在歧视。英国同学看完告诉她,这只是一封正常的通知型邮件,内容很客观,无关歧视,不要多想。姑娘这才稍稍舒心,没追究下去。
我当时很诧异,因为我也收到了这封邮件,并且出于对疫情的迫切关注,我仔细地通读了邮件全文,不过并未发现任何涉嫌歧视的内容,至于邮件中令这位姑娘不适的地方,现摘录如下——
Detailed advice regarding self-isolation for students who have returned/will be returning from Wuhan or Hubei Province:
Anyone who has returned to the UK from Wuhan or Hubei Province must follow the guidance and keep themselves isolated for a period of 14 days from the date of leaving China, even if they do not display any symptoms.It is imperative that students who have recently returned or will be returning from Wuhan or Hubei Province follow this advice. This means remaining in your accommodation, not attending exams or lectures and limiting your contact with others. …If you have returned from elsewhere in mainland China (not Macao or Hong Kong) in the last 14 days, you do not need to self-isolate.
译文如下:
关于已经或即将从武汉或湖北省返英的学生进行自我隔离的详细建议:
任何从武汉或湖北省返回英国的人,即使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也必须遵循指导,从离开中国之日算起,自我隔离14天。近期已经或即将从武汉或湖北省返英的学生必须遵循这一建议。这意味着你务必待在住处,不得外出参加考试或上课,并且限制跟他人的接触。……如果过去14天你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不包含澳门或香港)返英,则不必进行自我隔离。
我翻来覆去读了几遍,不觉有任何不妥,不过是学校尽职尽责的通知。我想,国内高校开学的时候,大概率也会向学生下发类似的通知,要求从某些地区返校的学生进行自我隔离,此举既是对疫情重灾区学生的负责,更是对全校师生的负责,何来歧视?
仔细想想,不论是辅导员和室友口中的歧视遭遇,还是这位姑娘眼里的潜在歧视,其实都可以理解为是他们自以为的歧视,换言之,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他们以为的歧视者或歧视行为本无歧视之意,换到国内的环境里再正常不过,但是他们先入为主,觉得英国是个对中国人充满歧视的国家,于是英国人或生活在英国的其他国家的人都成为了潜在歧视者,他们的种种言行随即都被赋予歧视的意味。然而,在这些所谓的歧视者眼里,自己的某些言行不过是下意识的产物,并非针对中国人,不论面对哪种肤色、哪副面孔的人都差不了多少,但是经过“有心”的国人的解构,正常的言行变成了歧视。
这种心理我也有过。一月中旬短居阿伯丁的时候,某晚我和同伴从因弗尼斯(以尼斯湖水怪闻名全球的小城)坐火车返回阿伯丁,抵站后在火车站出站口拦了辆出租车,上车后报了目的地。我们住处的名称是苏格兰盖尔语,尽管我们已经在阿伯丁待了好几天,但每次听到别人念这个长单词的读法都不太一样,所以我对司机说的名称是我综合众多口音后认为最合乎发音规范的那个。
司机是个光头大叔,满脸横肉,看起来就不好惹。他照着我的念法重复了地名,问我确定是这里吗,我说没错。结果出租车没开一段路,我对照着谷歌地图发现正在朝着跟目的地完全相反的方向行驶,于是赶紧跟大叔说开错方向了,我要去的地方是XXX,接着把谷歌地图给他看。大叔看了眼地图,随口吐出“Fuck”这个单词,然后在前方的路口掉头转道。
下车后,同伴跟我说:“要不是看他在开车,我就要骂回去了。”我点头称是,心里也不舒服,觉得有歧视之嫌。晚上睡觉,我又想起这事儿,突然想通了。如果在国内坐某个暴躁的士大哥的车,他开了一段路,我发现方向有误,遂给他看地图,让他掉头,他可能也会爆粗口,骂“操”或者“卧槽”。同样的情境,我肯定不会认为这大哥歧视我,顶多觉得他没素质,或者这只是他的口头禅,犯不着跟他理论,没气找气。然而,司机大哥一换成英国人,我的第一反应不是他素质不高,也不是爆粗口是他下意识的口头禅,而是这家伙歧视我。想通之后,我安心地睡着了。
写到这里,我并不是否认歧视针对中国人的现象的存在,就像之前我问一英国老爷子英国人是否歧视中国人,他对我说:“虽然某些时候我们不喜欢中国人,毕竟你们抢占了我们国家的资源,而且有些人不守规矩,言行举止不太尊重英国文化,但是出于礼节,我们大多数时候不会表现出来,除非有些中国人太过分了,有些英国人的反应可能也会比较大。当然,不排除少数不友好的英国人对中国人恶意相对,如果你遇到过,别太计较。”
正如老爷子所言,歧视现象确实存在,但是当我们意识到歧视存在时,是否也应该反思下自己有无不妥的言行造成他人的反感?譬如,进门时有没有用手为身后的人挡住门(就我的亲身经历来讲,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没有这种意识),在公共场合有无过激且不合英国文化的举动或言论,跟他人交流(当面交谈或线上联系)时有无不当或无理的表达。
《大学》里讲: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意是先做好自己,再去要求别人,换言之,如果自己的言行令别人反感,有何资格看别人不顺眼?总之,先做好自己,尊重异国文化,不妄言妄行,再多些理解,换种思路,设身处地想想同样的情境,在国内自己会如何看待,然后再去琢磨是否存在歧视。兴许换个角度包容地看待所谓的歧视,就会发现何来歧视,不过是寻常小事。
文 字 / 王煜旸
图 片 / Andrea Piacquadi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