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绵绵,愁绪不断。
封控在家的日子,你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找乐子。
而阅读,恰恰是能让人学会忘却,看到广阔,减少无知,丰富体验的正确渠道。
看梁晓声的《人间清醒》,里面有一篇《看自行车的女人》,描述了一个正直善良的河南农村妇女,在京城以看自行车谋生,所经历的委屈而又让人温暖的故事。
现在大街小巷已很少看到停放的自行车,前几年的绿色出行自行车,也已被人们遗弃。
但是九十年代,自行车还是人们普遍的出行工具。
上班上街,都需要把自行车存到一个靠谱的地方,由专人帮你看管,从中收取几毛钱的看管费,这就是看车人。
都说作家创作的源泉是生活。是啊,生活有多广阔,创作的来源就有多广阔。
一个与梁晓声看起来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却在他的笔下,因为他的细心观察,因为他的平等视角,焕发出某种引人深思的光芒。
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城乡贫富差距还很大。
大量的农村人涌入城市,男的,女的,老的,年青的,大家都急于在大城市中找到自己能养家糊口立足的生存之道。
文化背景与收入差距的不同,生活境遇和生活方式的差距,难免造成各种碰撞和冲突。
文章就是以看自行车的女人被胖女人夺走了钱包的冲突开头,描述了她的委屈和不易,客观描述了作者和她的两次事件。
一次是她知道“我”没零钱时,免收“我”的存车费。
她不要“我”补给她的存车费,还帮“我”抬车、捆纸箱。
还有她在寒风中等候忘了取车的摄影师,并为他保管兜子和财物。
故事不长,却准确表现了农村女人生活的辛酸和艰难,以及做人的质朴,善良和正直。
最后表达了作者呼唤平等,尊重的思想。
全文语言平实,素材真实,人物生动,仿佛他叙述的这些事就像发生在你的身边一样,平平常常。
普通人的我们并未发现,却被作家写成了名篇。
看来,生活不是没有美,生活也不仅仅就是生活,它需要的是一双发现的眼睛。
对于想要写点东西的我或者我们,常常苦于找不到素材,又或者找到了,也不知道如何下笔,常常众里寻她,绞尽脑汁,而她就藏在身边。
那个穿着一身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帽的40多岁的女人,那个穿着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很黑的女人。那个骄傲于儿子上了大学却不得不背井离乡为儿子挣学费的女人。
又或者是那个浑身布满泥灰的农民工。
又或者是那个人人敬仰的时代楷模。
人间从不缺少故事,每天,也都有事故发生。
同情弱者,学习强者,总是需要你的一枝妙笔,从而生花。
大千世界,虫鱼鸟兽,花花草草,也需要你的一声问候和赞美。
而你自己,工作家庭,悲喜浮沉,更需要梳理。
有人说,读书是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更高的视野和格局。
而我说,写作是用最高倍的显微镜,看清自己和万物。
众里寻她,其乐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