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第二天傍晚,和朋友相约去附近海滩散步。
与海滩还隔着一片树林的时候,朋友叫起来:“月亮升起来了!”我抬头顺着望去,果然一轮圆月已经低低挂在树梢,一时被周围的房屋和树木衬托得格外硕大,明亮。我们快步向海滩赶去,生怕错过了海上生明月的好景致。
待我们站到海滩,正是月光照映着海面,波光粼粼,如一幅沉静的油画。我们默然伫立,欣赏着这令人惊叹的海天交融的胜景;然而这时,街灯齐刷刷的亮了,红红绿绿的景观LED也同时在身后的楼房闪烁了起来。眼前油画般的景致仿佛瞬间褪色了一般,黯淡了许多......
我们无心再赏月。朋友问:先前的诗人,咏月的诗句,流传至今,是否因为他们赏月更纯粹,没有干扰?
比如,李太白有诗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他那充满天马行空意象的大脑,想到的也仅限于一个玉盘;而我们见过的媲美月亮的,有玻璃的,树脂的,塑料的,其他我说不出名堂的高分子材料做的...... 也可以是LED的,投影的......我甚至见过有些地方直接把热气球升空,仿个满月的样子,让见到的人天天都以为是十五!
倘若诗仙再世,我不知道他会不会瞠目结舌。我也不知道,这种“见多识广”究竟算不算我们现代人的幸运。
我爱月亮;只是,城市的夜,各色的光太多,那会唐突了月亮,委屈了月亮。
要领略她的清丽和远邃,宜约一二好友,在一个三五之夜,去个远离现代灯火的地方,最好是某个不知名的小山上一个破败的古寺里,万籁俱寂,只有风移影动;抬头望她珊珊可爱的样子,想着一千多年前写下无数咏月诗句的人,仰望的也是这同一轮明月......这难道不是比诗句本身更有诗意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