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彻底封号了
这个粉丝破百万的自媒体公众号,至此封笔,当它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风口浪尖上的它是最后一次在庞大的信息流中“脱颖而出”。
《寒门状元之死》
“辛辣的反鸡汤风格”
“真实的笔触”
“动人心脾的叙事手法”
“朋友圈病毒式的转发”
“极端情绪化的价值观”
标题必须赚足眼球,题材必须击碎你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要走进入你心里,为你量身定做个故事,企图给你来一场灵魂的洗礼。
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样
第二反应可能是这样
反正就是就是津津有味又若有所思,心底里也许是波涛汹涌的,也许是稍稍怀疑的。但是它还是会栖息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稍不留意就变成了我们价值观二次创作的素材。
这只能说明了一个问题了
首先我们来看一则数据:
一个名叫H.H.弗莱德里克的学者做过这样一个推算:
如果以公元元年人类掌握的信息为单位1,那么信息量第一次倍增,花费了1500年;
第二次倍增,花费了250年;
第三次倍增,花费了150年;
进入20世纪候的第四次信息量倍增,所需要的时间进一步缩短为50年。
在此之后,倍增速度骤然加快,在20世纪50年代,10年内就实现了倍增;
接着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时间周期进一步缩短为7年和5年。
根据现在的推算,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的时间只需要18个月至5年的时间。
☟
也就是说,即使以最慢五年为周期计算,也意味着,在今后不到70年的时间内,人类积累的信息将达到我们今天信息量的100万倍。
与人类的寿命相比,它们显然太巨大了。
这则数据严谨又生动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信息社会的现状,尤其是由于媒介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
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 《朝日现代用语》
在这样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找到吸引我们的任何信息。
但于此同时也给我们的信息搜索和辨别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搜索上:面对庞杂的信息量我们要花很多的时间搜索并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精准的定位和全面的分析。
在辨别上:信息花花世界让人眼花缭乱,让我们很难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这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所体现:
✔ 搜索时,自然而然的只浏览前面几条,然后根据片面的信息理所当然的断章取义。
✔ 对于文章的真实性,我们不加以为辨别,潜意识自然而然的承认了它的权威性。
✔ 面对偏激的反鸡汤式言论我们首先被淹没在我们被冲击的认知和情绪里,就这样迷失了自我的立场。
✔ 在你稍稍冷静之后,你的辨别能力又被碾压在庞大的受众数量上。心里脑补着“这是真实的故事吧,要不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谈论和转发!“
庞大的数字成了咪蒙这种媒介最大的权威证明。
以这样的视角,我们再回忆一下咪蒙事件:
我们可能成为了被牵引的乌合之众,为病毒式传播埋下了伏笔。
缺少辨别能力的我们,好像就预示着曾经咪蒙的大火会成为必然。
咪蒙也无法控制的成为其他以流量为目的的自媒体竞相模仿的对象。
因此,咪蒙被封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接受传播媒体的自我修养了,我们不应该纵容它,变相的给它滋生的土壤。
这可能是传播新媒体裂变为我们敲响的新时代的警钟。
不仅侧面反应了我们对信息爆炸时代的不适应,也深刻的论证了辨别信息对我们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
1.信息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方式,无时无刻都拨动着我们世界认知的神经,架构着我们的价值观。所以我们不得不重视,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挑战。
2.信息庞杂是信息传播已经不可避免的发展的趋势,如果我们对信息的认知方式还是固步自封,被动的接收,我们得到的信息必然断壁残垣的,价值观也会被影响。
记得曾经走出大学时,设计学老师对我们说过的一句话:“走出大学的时候你可以什么都不会,但是却不能没有辨别信息的能力。”现在对这句话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深思,我不能提出千篇一律的方法论。但是下面想与大家共勉。
✔ 接收到信息的前判断一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 系统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熟悉它的产生、发展和现在所在的阶段。
✔ 客观辩证的去分析问题,而不是直接接受别人分析的结果。
✔ 客观的看待媒体媒介,数字不代表权威。
✔ 爱生活,相信生命过程中有好有坏,相辅相成,矛盾是发展的前提,发展的实质是螺旋上升。
最后以这句话要警醒自己——不去辨别也就等于失去了认识世界的能力。
Thank you for your patience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本篇文章系本人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