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周濂:对社会事件感到不平却无能为力,应该怎么办?

周濂:对社会事件感到不平却无能为力,应该怎么办?

作者: d7d2669cbcea | 来源:发表于2017-12-01 17:59 被阅读0次

    总有那么一瞬间,当我们面对生活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当我们谈论生活时,会感到如鲠在喉。

    在生活中,我们奋力泅渡,既有着形而上的焦虑,更有着形而下的困顿。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都像奥古斯丁说的——确然渴望幸福地生活。但,什么才可以称之为幸福生活呢?

    古往今来,幸福从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一群人的事情,是彼此之间性命攸关的事情。无论是民主、自由、正义、道德还是个人情感,都会在不同层面影响着幸福的走向。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人人都要幸福,而在于:幸福是什么,谁来定义幸福,以及谁来实现幸福?

    “我有嘉宾”第18期的嘉宾、青年哲学学者周濂在那本名噪一时的随笔集《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中说:“一种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一个无从选择的幸福生活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而只是‘被幸福’。”但他同时也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过度审视的人生则没法过。”

    那么,该如何平衡这天平的两端呢?我们该如何平衡生活中琐碎的庸常与心灵的自由?如果正义的人最终不会得到幸福,那么人们还有什么理由成为一个正义的、有道德的人呢?

    新京报书评周刊“我有嘉宾”第18期

    嘉宾:周濂

    生活与自由

    “先处理好眼前的苟且,再追求诗与远方”

    Q

    提问(柳楠楠):周老师您好!毕业一年多,工作节奏比较繁忙,感觉离大学时期那个心无旁骛阅读的自己非常遥远了,也在认真地进行工作,但心里总有种失落感,留给自己心灵或精神的部分太少了。每次自我安慰年轻时要拼搏,要坚持,以后就好了。可我觉得,我不会有比较清闲的以后。一直是被事情推着走的。想请教周老师,是我自己生活工作平衡得不够好,还是迈进社会分工,就必然是屈心抑志和痛苦的呢?

    周濂

    以前有人问梁文道,“我没有时间读书怎么办”?梁文道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他的大意是: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不会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读书一定是因为你爱读书的程度还不够,比如你可以少睡一点,少出去聚餐,少上网。据我所知,梁文道自己经常晚上睡四、五个小时,然后把剩下的时间用来读书。当你爱读书到一定程度,这件事情可能就像刷牙洗脸一样,不完成就没法上床睡觉。这么说没有指责你的意思,没那么爱读书也不一定是缺点,人生的学习渠道很多,很多不怎么读书的人也有健康的三观。如果实在焦虑,就再多挤一点时间学习思考。如果实在挤不出时间(或没有意志力挤出时间),就尽量享受你正在做的事情。最糟的情况是,永远为自己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惋惜,但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内心无动于衷。

    提问(张力静):心灵的自由与身心的自由,能冲破现实生活的平庸琐碎的羁绊吗?

    周濂

    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定是先处理好“现实生活的平庸琐碎”、然后再追求心灵的自由。“眼前的苟且”还没有处理好,就天天追求“诗与远方”,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但没有找到“诗与远方”,而且“眼前的苟且”也一团糟。有一个电影叫“Into the Wild”,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放弃生活去荒野探险,结果最后死在了荒野里。一个体面的年轻人首先应该能够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最好还能够有余力照顾自己的家人,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身心的自由。

    个人与社会

    “生活中不一定都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Q

    提问(刘敏):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善良是可取的吗?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好像经常会遇到不说真话彼此都舒服,不揭开真相还能好好过的案例。可是这样的善意和谐好像又并不能让个人真正满足与释怀。所以很想问,在对自己真诚和对社会友善这一关系上,尺度是如何把握的呢?

    周濂

    真诚和和善可能也没有那么矛盾,因为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前者是一个品德问题,后者是一个教养问题。我生活中认识不少敢于说实话、但是又彬彬有礼的人。很少有美好的人际关系是长期靠虚伪的奉承保持的,如果一个关系只有靠虚伪的奉承维系,不维系也罢。当然,有时候诚实会得罪人,如何尽量用有教养的方式表达不同意见,这是一个修炼,我也没有“配方”,只能尽力而为。

    Q

    提问(杜杜):周老师您好,我女友在某高校做辅导员,早上上班她偶然目睹校车将一学生撞到并碾压的过程。另她没想到的是,校方迅速封锁消息,并给出解释是由于学生玩低头手机的原因,将大部分过错推到学生身上。而女友清楚的记得当时这名学生并未拿手机。事发地监控校方说早就坏了,明显要掩盖,女友现在成了唯一目击者。但她如果站出来,很可能会丢掉工作。在良心和饭碗之间,该怎么抉择呢?

    周濂

    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答案。我不能以一个“键盘侠”的身份请求你们勇敢地站出来。我建议你们不妨做个“换位思考”,如果你们是那个学生或者学生的家长,一定希望目击者站出来。当然,这只是一个思想实验,并没有现实的约束力,事实是你们有你们当下的处境和立场。从根本上来说,如何选择取决于你们的承受力。如果不站出来,你们会一辈子良心不安,活在巨大的良知阴影下,从此鄙视自己、自我否定,那还是站出来吧,毕竟工作还可以再找。当然,如果这份工作对她非常重要,而两个月后她会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所以选择不站出来,我会对此感到遗憾,但并不惊讶,因为如果让我跟你的女友换位思考,我也不能确保就能勇敢地站出来。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良心和饭碗”也许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有没有可能有第三个选项?具体如何操作我一时也没有头绪,比如可以以匿名的身份向记者爆料,推动事情的发展,迫使校方拿出监控?非常极端的非此即彼选择题,在生活中也没有那么多见。

    幸福与正义

    “正义感的可贵不在于必然带来好的结果”

    Q

    提问(海东飞):我是个大二的学生,前段时间帮了一个骗子,是我自己逻辑推理不严谨,虽然我有识别骗子的能力,可是我觉得自己内心的正义感的火苗正在减小。我自己很清楚,这是中二病。感觉正义感强的人都比较孤独,精神上的,朋友自然是有很多,可是,正义感强的人,他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啊,是这样子的吗?

    周濂

    以前从某个知音体的文章里看到的故事,大意是:托尔斯泰在路上给了一个乞丐一些钱,后来有人告诉他:那是个骗子!托尔斯泰说:我不是施舍给他的,我是施舍给道义!我也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假,我怀疑可能是假的。但是这个故事依然是个美好的故事。正义感的可贵不在于必然带来好的结果,而在于这是一件“对”的事,哲学上这叫“道德律令”。

    你因为被骗而感到正义感的火苗在减小,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但是我想说的是,在一个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行善永远是在冒险,我们要对“徒劳无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另外,不必后悔当初所为,但是下次助人为乐的时候还是谨慎一点。

    Q

    提问(东方既白):对某些社会事件感到不平,却又无能为力。这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从表面上看与自己的现实利益看似不相矛盾,却会削弱自己的幸福感,这是为什么?

    周濂

    削弱就削弱吧,要那么多幸福感干嘛。如果幸福感是建立在对社会事件的麻木不仁的基础上,少点也罢。无力感说明至少你希望有力量、希望能够促成改变、希望世界变得更好,这是好事。很多时候痛苦是智者的专利。

    Q

    提问(时金平):可否这样理解幸福?幸福f(x,y)是一个由个人素质(x)与周边环境(y)共同作用的一个二元函数,当x的权重越大时,幸福感受外界影响减小从而更易获得幸福?

    周濂

    不夸张地说,你的想法跟亚里士多德很接近,在他看来,幸福是“内在善”与“外在善”的结合,用你的说法,就是“个人素质”和“周边环境”的共同作用。普通人的幸福往往会更多地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说出身、家庭、地位、金钱或者权力。但是当我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内心的平静或者自我的实现上,我们就可以多少摆脱外界的影响。这样的人我们会说他是一个自足的人。外部环境的改善虽然也非常重要,但如果权重越多,就越不自足,他的幸福生活也就风险越大。

    延伸阅读


    《正义的可能》作者:周濂 版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5年8月

    我有嘉宾

    阅读需要主张

    微信公众号ID : ibookreview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濂:对社会事件感到不平却无能为力,应该怎么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bw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