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父老了,上回感冒后老得特别快,每次见他,好像总是被一层无形的“愁”纱给蒙着。
姑父年轻时可是英雄似的人物,抓特务,布置工作,台上讲话,那是铿铿锵锵的。如今动不动就怀疑身子有问题,时不时要人家陪着做检查,总是忧心忡忡。
相比之下,姑妈就活得轻松自在。前年膝盖劳损,一番躺床、中药调理、锻炼恢复,如今没事人似的。我不知这是不是因为姑妈有信仰,所以她的问题消解得快。不过,可看出他俩明确不同的是:姑父看起来没了年轻时的自信,好像那次生病后心里就没底了;而姑妈却时时笑容挂在脸上,一副安头自在的样子。
和姑妈聊天是件有意思的事,她会讲些似乎怪诞不经的奇闻,也不避讳生死的问题。她说人心自有去处,身体不过是副皮囊,生来死去就像衣服穿上脱下,从善如流就不怕自己的命做不了主——说到这个,我倒是想起曾经读过的作家王蒙的话“我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我只是想每晚都能睡好觉”。
当说到姑父的状况时,我对姑妈说:“您的生命观也可以跟我姑父交流交流的。”没想她笑了:“你说他啊,人家是领导,一辈子扛马列、唯物主义大旗,我哪有那水平和他交流,不被批评就好咯”说着说着姑妈捂嘴笑了,“如今他是越老越爱念叨,烦人,我呢,就把服侍他当做一场修行啦……”姑妈越变得达观了,说话间能给人情绪的感染,让我也跟着笑,笑过后,又觉得她话语平实却有实用的道理。
不过,有句古话说得好“祸福无门、唯心自招”,人的心理、情绪也确实影响着身体健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胡大一,在一次接受采访就曾说过“不少病人是被自己吓坏的”。所以我对姑父的状况隐隐担忧。
记得师大教授孙绍振曾说:“问题意识和分析推导的能力,关乎一个人的生命境界。”受其影响,我也养成考究问题的习惯。如今姑父的情况和姑妈的话就引发了我的思考,好一句“人心自有去处”,让我想起了“阳明心学”——王阳明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他的修炼可以这么概括:一是不断地“克倒不善之念”,全然“天下为公”;二是根治人人心中潜伏的“傲”而达到虚灵的“中和境界”,于是“格物致知”、通天彻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良知”不单是良心,它可是包藏丰富、能量巨大的真我本心。
说到王阳明,不得不提他的《啾啾吟》,这在日本学界是无人不知的名篇。当时朝廷奸佞正设套要害死王阳明,亲朋好友都劝他小心,于是他创作此诗。大意:哎呀,你们不用啾啾鸣叫为我担心了,我有良知,直心做事,再大的危险,也是进退自如的。
抛开历史仇恨不说,日本人对我汉学是推崇备至的,对我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文化巨擘是顶礼膜拜的。推动明治维新的主要人物之一“三岛毅博士”,在1904年随皇家参拜团到贵阳东山阳明祠瞻仰,就题诗并刻碑:“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说到这里,我想该把话题转回来说“信仰”。“信”拆解字义就是人说的话,是绝对可靠的,因为人是万物灵长,顶天立地,说一不二理所当然,古代士人甚至可以为既出之言抛头颅洒热血的,不像现在有些人作假、造毒、鬼话连篇;“仰”是人、事、理居于高位,因居高望远、通透明白、如理如法,所以人们要瞻仰、礼敬、遵从——对于国学精粹,本来是要经世致用的,可如今,就一篇《啾啾吟》,除非学者,否则是少有人知晓的。所以好好了解、挖掘古圣先贤的宝贝,并学习,信仰之,这是文化所要做的头等大事,也是解决世道人心往良善境地引导的关键。至少,从个人角度讲,学习它可以让人活得明白,过的自在,是绝对有好处的。
是啊,爱情终究是场难圆的梦,子女长大也很难留在身边,那么我们老了要与谁为伴?对,就与“ 你”为伴,与真知灼见,与信仰为伴……
网友评论